提高社会新闻品位贵在策划
  发布时间:2009-08-07 10:51:49   

社会新闻因其通俗性、可读性、娱乐性强,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眼下,越来越成为一些都市类报纸取悦读者、吸引读者的“卖点”。如何在党报上经营好社会新闻,在严肃有余、轻松不足的情况下做成出彩的新闻,是目前许多党报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宁波日报于2001年3月开辟了社会新闻版,每周6期,这在全国同类媒体中应该说是不多见的。8年来,这个版面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关心民生和案例警示为切入点,相对都市报更显厚重大气的优势,获得读者好评。然而,愈来愈激烈的新闻竞争,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逼迫”我们寻求更好的发展思路。通过多年的努力尝试,我们摸索出不少做好党报社会新闻报道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社会新闻的策划意识,提高社会新闻的品位。

    媒体竞争要求加强对社会新闻策划
    其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都市类报纸的迅速发展,新闻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也成为纸质媒体的一个空前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新的媒体格局中,广大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过去单一的“量”的需求转向了对“质”的需求。这是因为受众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人们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而具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如果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受众的胃口。社会新闻报道必须通过精心的策划,为受众提供质量上乘的新闻大餐。 
    其二,目前社会新闻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翻开一张报纸,会发现许多稿件在同日的其他报纸中都有,有些稿件不但标题相似,就连文章的行文、结构也几乎一样。原因在于记者的新闻线索都来自于同一个通讯员,甚至都采用了同一个通讯员的稿件,没有进行深入的采访。
    其三,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就是一些鸡零狗碎、引车卖浆之类的小道小息,认为社会上突发事件特别是灾祸、事故、凶杀、猎奇怪异的事就是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如果我们能策划一些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良好的社会效应的社会新闻,才能提高党报的报道质量。

    社会新闻策划报道要精选题材
    党报有着都市类报纸所没有的权威性,策划社会新闻最好要选择平民视角,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要突出以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吸引力为重要标准,也就是百姓此刻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及时做出反应。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商品房质量、物价、环境污染等问题,老百姓是十分关注的,如果我们熟视无睹,一味粉饰,或者不痛不痒,轻描淡写,那么,报道是不受欢迎的。选择平民视角,就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和人的价值。同时,在语境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比如,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作报道,这时的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就应该不加修饰地将现场的原生态展现给受众,从而充分满足受众求新、求真和求近的心理需求。就题材而言,笔者觉得社会新闻报道策划主要分以下几种:
    1.关于突发事件题材的策划。突发事件是新闻报道中常常面对的一种报道题材,由于它发生得突然或蹊跷,所以记者往往不能在一种有准备的情况下从容应战。但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还是有机会针对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预测它的发展趋势,通过策划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报道。去年夏天,慈溪市波斯曼大酒店发生了一女子坠楼死亡事件。由于坠楼时身体接触到酒店外的空调等器物,大腿和身体分离,坊间流传该女子被分尸、被推下楼的各种版本。而恰巧在此后不久,有一个外来送奶员在宁波市区的仁和大厦坠楼身亡。我们社会新闻部的记者通过对警方、死者家属和事发现场目击者的深入采访,写出了有关这两起事件的报道,并对有关部门封锁消息,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进行客观批评,平息了社会上的各种猜测。
    2. 关于社会热点题材的策划。热点题材是所有媒体都关注的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讲,热点题材的策划是最能考验策划功夫的。既然所有竞争者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新闻素材,那么,如何做出富有特色、别出心裁的报道就是策划的重点,这是对党报社会新闻提出的一个高要求。对此,我们在及时报道社会热点题材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那些比较重要的热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深度的报道。如2007年夏季酷热难熬,许多居民对拉闸停电颇有微词。针对这一情况,社会新闻部专门在新闻热线上开通了夏令热线,欢迎热心群众提安度盛夏的建议。与此同时,派出记者分赴社区、企业,倾听群众的意见,采写了《废弃的防空洞,能否成为夏季社区居民纳凉休闲处》、《大众歌舞厅,可否改下午开放为上午》等报道,起到了为政府部门出谋策划的作用。
    3.关于日常新闻题材的策划。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缺乏符合新闻策划要求的“新闻苗子”,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以及一颗善于分析的头脑。记者的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日常新闻,它们往往是相对平淡、相对静止、相对孤立的。这一类新闻更加需要记者与编辑主动地策划,主动地思考,从平淡中挖掘出精彩,从静止中演变出运动,从孤立中衍生出联系。如2007年夏季,编辑部收到一封来信,一位在宁波办企业的好心人愿出资10万元,帮助宁波籍的寒门学子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社会新闻部迅速寻找这位好心人,最后根据他的意愿,发表《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求助信” “圆梦使者”出资10万元希望本报记者协助寻找贫因学子》。此文见报后,一些县市区的团委、学校纷纷打来电话,推荐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接着我们策划了一组寻找“寒门学子”的特别报道,共有18名学子得到助学资助。很多读者来电称报社这个活动体现了党报对贫困学子的人文关爱。
  (作者:宁波日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
 信息发布:王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