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风眼中寻找新闻眼
  发布时间:2009-08-07 10:56:20   
在台风眼中寻找新闻眼 浙江易受台风袭击,这是考验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时机。笔者在十几年新闻从业经历中,碰到过数十次台风影响,感觉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台风面前有事可做。

    台风登陆前,让“规定动作”软着陆
    新闻报道有许多“规定动作”,特别是在台风来临,当地党政主要领导赶赴基层组织抗台抢险,一天要跑十来个乡镇或易受台风影响的重点地段,他们讲的话也就那么几句,记者要完成几百字的稿子可能都还要 “替领导讲几句”。在这样自主空间相对狭小的活动中,记者要完成好规定动作,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眼观八路,耳听四方,用新闻客观报道手法中的 “借物言情”手法,使规定动作软着陆,把领导活动写活,有效地做好特定主题的新闻宣传。
    有一年强台风影响温岭市,那时温岭还没有建标准海塘,又值农历六月十五大潮汛期,不少海塘面临被海水冲垮的危险。笔者跟随市领导到当时的江厦乡乌沙门村检查抢险出海排涝闸。
    按照常规模式,完成“规定动作”的稿子应该是某某领导来到现场指导群众抢险救灾,要求群众如何如何,希望大家如何如何等。这样稿子可以交账,领导也不会有意见。
    但笔者没有完全按“规定动作”的套路去写,而是仔细观察,全方位打听,写了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来自抗台一线的报道――海水过塘5分钟》特写。
    在交待背景信息后,笔者仔细地记下了当晚最高水位到来前后发生的一幕幕:
    “21时50分,担任观测任务的乌沙门排涝闸监理工程师蔡宝晨报告说:水位4.56米。
    “22时10分,水位4.67米,海水接近坝顶。‘立即出发’。突击抢险小分队队员在市领导的指挥下,开始搬运草包加高塘坝。这时,狂风夹着暴雨,潮水快速上涨。
    “22时15分,水位4.73米。海水已越过塘坝,向内塘涌入。‘快!加快搬运速度。’风雨中,50名小分队队员借着手电筒的灯光,左手手拉手,右手抓着肩上的草包,艰难地向塘坝走去。
    “‘注意安全,运到后马上返回。’暴雨中,市领导镇定地指挥着。不到5分钟,堆在塘坝北端的近200泥包填在了坝顶上,潮水被挡住了。
    “22时20分,水位4.74米。达到最高潮位。
    “22时45分,水位4.70米。一直蹲在塘坝中紧盯着水位变化的64岁老人陈佳才对刚从另一镇赶来督查的市长说:‘开始退潮了。’此时,被汗水和雨水湿透了衣衫的市领导和小分队队员紧绷着的脸才悄悄放松了下来。”
    新闻宣传报道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宣传方式,要靠自己对新闻价值的挖掘、理解和把握。把检查指导防台工作的领导活动,写成这样的现场见闻,各方面都满意,稿子即被中国水利报等多家报纸采用。

    台风登陆后,让“自选动作”争高分
    台风登陆后,领导下去指导开展生产自救也是规定动作,要给予重点报道,但与下基层指导抗台相比,记者有了相对自主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量身定做一些擅长的自选动作。
    有一年台风登陆后的次日,记者跟随市政府主要领导到重灾区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在牧屿镇,时任镇长张文洋在汇报灾情时,说到台风登陆夜一粮库差点进水。因市领导当天要赶近10个镇乡,根本没时间坐下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但笔者嗅到粮库抢险是一条可以挖掘的新闻,便要来了张文洋和有关人员的电话号码,准备进一步采访。
    回到单位写了市领导的消息后,笔者立即电话采访张文洋和粮库负责人。原来,台风登陆前,因上游山洪暴发,位于牧屿镇辖区的江洋粮库突然进水。为保护粮库内的粮食,镇村干部、应急小分队队员、消防官兵等近百人火速赶往粮库,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急排涝抢救,保住了国家粮食的安全。笔者根据采访到的素材,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抗台现场新闻,写了《粮库保卫战》,在人民日报刊登。
  (作者单位:温岭日报)
  责任编辑:章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