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宣传氛围浓郁
  发布时间:2010-03-05 13:25:30   
春节宣传氛围浓郁  县市区域报是县市的主流媒体,依然承担着“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报宗旨。按照这一要求,东阳日报通过创新引导方式、手段和途径,以公信力助推影响力,以责任感树立权威性,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主要从三个切入口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以一点而观瞻全局,以一稿而服务全局
    县市区域报承担着对上至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下至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培养把握大局、服务中心、传情达意的理解力,“以一点而观瞻全局,以一稿而服务全局”。
    提高理解力,就是要“吃透”上头的。县市区域报既要把中央、省市的精神“吃透”,又要把地方党委、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理解透”。在这个方面,东阳日报近些年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2009年,市委决定开展“东阳人文精神大讨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项“务虚”之举,而且研讨的是人文精神,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但是,经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这项看似务虚的工作其实是务实之举,对于东阳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提振信心、凝聚人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我们在报道上将重心上移,位置前移,在头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拉开了这场大讨论的帷幕。针对读者存疑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知识分子的工作范畴”观点,东阳日报层层推进,逐步覆盖,把这场大讨论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不留缝隙,通过专家解析、部门分析、群众评析,激发出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业创新热情。

    会议报道后移,民生新闻前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县市区域报要在当地读者群中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要充分依据市场,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主动设置议程,进行舆论引导,做到既能让当地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在群众中落地,又能及时发现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服务读者,增强亲和力。
    增强亲和力,就是要把群众关心的事情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报纸生产的内容与读者阅读欲望的“对接”,从而实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对接”,使报纸实现“两头都满意”。对此,东阳日报近年来的做法是“会议报道后移,民生新闻前移”,让读者喜闻乐见的身边新闻、贴心新闻移到头版甚至是头版头条的位置,集聚读者注意力。同时通过数次改版,民生新闻版面体量增大,形成“民生在线”版,并极力开拓民生新闻的外延,深化其内涵,把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新闻都纳入此范畴。
    2009年上半年,本报接到一条报料,一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在上厕所时不慎跌落粪坑溺死。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当地人没有对这家遭遇不幸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同情,众口一词地指责外来人员缺乏良好的行为,有损村容,并认为家长“弃尸”村外有悖该村风俗。于是记者以此作为切入口,写出了《五龄童溺死公厕为何引不来村民同情》,配发了评论《新农村呼唤新型乡邻关系》。文章刊出后,引来读者热评,为此,东阳日报因势利导,适时推出读者评论专题。由于当时正是东阳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发端期,读者在评论时都不约而同地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提出了善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建议,收到了良好的引导效果,并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
    “郡县治,天下安”。此语道出了县市工作在全国一盘棋中的重要性。在县市内发生的一些危机性事件,由于当地媒体引导失当,在域外媒体的“放大效应”下,引发了不必要的公共危机。所以,今日的县市区域报,应该把化解危机的控制力当成“必修课”,将传播影响预设范围扩大,做到居安常思危。2009年9月,三位村民在废塑回收中中毒死亡、14人中毒住院。事件发生后,东阳日报及时掌握信息,快速作出反应,对事件发生地的有关当事人、政府有关部门与救治医院进行深入采访,并连续三天刊发消息,开诚布公地发布信息,充分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从而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者:东阳日报副总编)
信息发布:王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