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闻更靠近民生
  发布时间:2010-05-12 14:53:58   
如何让新闻更靠近民生

 永康日报的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在新闻改革的尝试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报社将《华尔街日报是怎样讲故事的》一书,作为记者编辑的必读之书,借鉴其写作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新闻。本人从报道题材、报道方式、报道时效三方面,谈谈创新创优的几点体会。

    报道题材:聚焦生活贴近民生
    作为以反映民众生活、民众风貌为主的民生新闻,以往在县市报的地位往往不像时政新闻、经济新闻那样受重视。如今,它在县市报的新闻宣传中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民生新闻与公众有着特殊紧密的联系,大多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因此,这类新闻的最大特点是贴近性,也由于它与群众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而更具可读性。这类新闻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来自市井乡情、来自群众。基于此,要办好县市报,就必须将新闻视点对准现实生活,抓住生活本源,接近民众,反映民众心声。
    如2009年“大暑”节气这一天,按常规这是全年最热的日子,然而永康却遭遇一股冷空气影响,连日的阴雨天气虽然给人们带来清凉,给干旱中的果蔬送来甘露,而稻农对此却是苦不堪言,正处开镰收割的稻谷难归仓,眼看着在田里发着芽。面对这一“反常”的新闻,笔者深入采访,掌握了许多一线新闻素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暑遇寒流,水果、蔬菜、稻谷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稿子。稿件一刊出,读者反映良好,一是因为新闻对准了民众生活,二是在报道中提出希望:“要吃一堑长一智,即使没有条件购买烘干机,也要规划好晒场和仓库,这次倒伏的都是用肥过量、长势特好、稻杆较长的稻谷,希望稻农来年吸取教训”,这给稻农带来了科学的启示,也提供了他们想要的资讯。

    报道方式:讲故事抓细节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是备受推崇的新闻理念,《华尔街日报》就非常重视讲故事,故事性报道占据了该报的重要篇幅和重要版面,而且产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优秀报道,诀窍就在善于讲故事。
    因此现今纸质媒体上新闻的现场感、视觉化,被读者视为报道成功与否的标准。同样一条社会新闻,不能只满足于报道事实,读者越来越看重现场感、视觉化。在这种情况下,“讲故事”无疑是新闻报道形象化的一种很好手段。讲故事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捕捉细节,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充满人情味。
    善于用“故事化”的手段报道新闻,即以一种讲故事的新闻叙述方法,来突出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并在“故事”中提炼出思想主题,将新闻性与故事性有机结合,其新闻就有了厚度及鲜明的个性。

    报道时间:强化时效走向鲜活
    我们知道,“三秒区”是来自篮球运动的一个术语,指篮球场内最靠近球框的区域,如果带球运动员到这一区域内,必须在三秒钟之内将球进行转移,要么投篮,要么传球,否则就是违例。将“三秒区”引用到新闻中来,就是指要快速、准确地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记者必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以使稿件尽快见诸报端。
    如果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那么就民生新闻而言,时效更是堪称涵养生命之水。有水,生命才会滋润,才会鲜活。一个“时隔三秋”的报道一般情况下不可再见诸报端,如果在事发当时它还称得上是一则好新闻,那么在媒体嗅觉异常敏感的今天,它一定早已成为别人嚼过的馍。如果一直未曾有其他媒体予以报道,则有可能这件事本身就构不成新闻;如果事发多日才被独家发掘出来,那么首先就要看它是否还具有报道的意义,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因姗姗来迟而大打折扣了。
    县市报尤其要“不拘一格筛选民生新闻,锲而不舍提炼民生新闻”,用理性思维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用创新思维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报道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之能给人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单位:永康日报)
信息发布:王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