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发布时间:2010-11-03 14:09:34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报纸标题希望借助网络流行语来强化自己的贴近性和吸引力,这无可厚非。但报纸引用网络流行语应该客观、真实、冷静、理智,需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着特殊的含义

  标题来源于新闻,必须与新闻内容一致,准确无误。制作标题时选择的网络流行语,必须和文章需要表达的内容相契合,不然,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或词不达意,甚至不着边际,轻则让人看了新闻后一头雾水,大呼上当,重则会对报纸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一是生搬硬套,题文无关。为了吸引读者,用一个与新闻内容无关或相去甚远的网络流行语来作标题。这类似于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标题党”。一个“被”字言简意赅地描述出了部分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被就业”、“被捐款”、“被统计”、“被代表”、“被增长”、“被失踪”、“被自愿”、“被开心”……“被”字新闻在一些报纸上屡屡出现,但有的“被”字新闻却显得牵强附会。如《奥运冠军何雯娜“被世界杯”》、《一位“被足球”父亲的口述实录》。

  二是扭曲浮夸,题文不符。这类标题最显著的表现是“不要准确,只要轰动”,只要能够吸引眼球,提高阅读率,不惜肆意扭曲事实,夸大实情,硬傍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公众视线,最终导致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如“史上最牛清扫机”――秦皇岛一辆由拖拉机和笤帚改装成的“机械化”清扫机;“史上最牛的萝卜”――长在浙江省浦江县虞永勇家门外的一堆砖头的夹缝里;“史上最牛公交价目表”――深圳每辆公交大巴上都贴有一个站一个价的价目表,等等。这类新闻标题被冠以“史上最牛”的称号,不知从何考证而来?

  三是定性轻率,歧义走题。这类标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山寨”一词,在报纸标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山寨手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创新方式。”深圳有关部门的人员曾这样表示。但对“山寨药”的提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明确表示:不要用“山寨药”这种说法来误导公众。“山寨药”根本不是药,绝对没有药品的功能。它不像“山寨手机”最起码还有手机的基本功能。

  四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自艺人陈冠希的“艳照”事件被网友冠以“门”之后,带有各种“门”的标题在报纸上层出不穷,其中仅与央视有关的就有“电话门”、“短裤门”、“解说门”、“补妆门”、“口误门”等一系列“门事件”。其他事件发生地的地名并不含“门”字,标题的作者,硬加上一个“门”字,目的是借助这一著名事件来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但为何多此一“门”,可能让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到莫名其妙。

  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着特定的流行范围

  流行语与一定的人群、地域、领域有关。一个网络流行语不管多流行,总有一定的流行范围和流行群体,它也需要一定的生存土壤,依赖于一定的使用环境。

  报纸的读者和网络的受众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不一定是报纸传播所针对的特定群体,其对报纸特定的读者群体也就不具备什么吸引力。而有的网络流行语与一定的事件有关,它的实际含义必须了解对应的案例才能明白。如果将一些网络流行语不加选择地搬到报纸标题中,则有可能导致不同年龄读者群之间的沟通障碍。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一些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的草根性,以及它在特定情境中反映社会万象和症结的诙谐、巧妙方式。报纸直接拿来用,如毫不选择地镶嵌进标题中,而新闻本身的事实与这些网络语言又缺乏内在的血肉联系,就好比一层“油花”点缀在水面,不仅失去原创性,也削弱了这些网络语言的生命力。这样的语言,即使在网络上再受欢迎,人们在报纸上看到,也可能是味同嚼蜡。

  网络流行语有着自身的发展周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流行,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过程。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长短各异。相比过去,在信息时代,随着生活节奏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流行语产生快,消失也快,流行语的流行周期正在缩短,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匆匆来又匆匆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最具有利用价值的是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流行性传播现象,即处于发生和发展阶段的流行性传播现象,因为这种状态的流行性传播现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也往往把这种状态的流行性传播现象看成是最具先进性意义的传播现象,因此对其具有更强的肯定性态度。如果已经是高潮期,则此种流行性传播就不再具有新鲜性,并且面临着被新的流行现象逐渐取代的趋势,因而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感染力也会打折扣。

  报纸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应注意当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现象已经到了它的高潮期后期或衰退期时,人们不再使用或极少使用时,你再使用就会变为“俗套”。如一些报纸标题,开始引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很富吸引力和感染力,但用得太多或明显滞后了,便给人一种“滥”的感觉,就显得庸俗,这时候引用网络流行语非但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一些网络流行语宣扬不健康的社会观念

  不少网络流行语是用来概括某一类社会现象的。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本身就是恶搞的产物。如有的网络流行语是出于调侃、好玩或追求精神刺激的目的,意图捉弄其他网友。有的网络流行语是出于招揽网友,增加网站或帖子的访问量,以及某些不便告人的目的,而恶意欺骗网友。还有的网络流行语是反规范、反传统的,具有叛逆性。如“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有钱人终成眷属”“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

  报纸不加选择地引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不仅不利于正面引导社会情绪,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诱发社会情绪,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一部分人(群体)的敏感的心,是一种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如网络软暴力般的“被死亡”事件不断上演,很多报纸纷纷以某某“被死亡”的标题转载这些名人被网络恶搞的消息,表现出部分报纸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语言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广泛程度和影响程度与日俱增,包括报纸和网络在内的媒体已成为影响公众情绪和社会观念的重要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语言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因而,媒体用语尤其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需要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需要更多的理性、公共道德和语言文明,避免硬傍那些扎眼、生猛、充满情绪化宣泄的网络流行语,以道德、良心、伦理作为底线,不侵害他人权利,不伤害他人身心,这是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应有态度。

  一些网络流行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

  很多网络流行语杂糅使用汉字、数字、字母、符号以及方言等,偏离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和健康发展受到极大挑战。如“9494”即“就是就是”的意思,“GG”是哥哥的意思等。这些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英语等的变异使用,给不经常或极少上网的人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碍。

  在网络流行语中,严格地说有不少是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造成了语义的混乱,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有的是新造或生造的词语,有的是对汉语或英语词汇的改造,有的是以错字、别字替代原词汇,有的是语法不通的句子,有的随意在词汇中镶嵌或插入图片、符号等。

  报纸“拿来”的网络流行语,再精彩也不是自己的。学习模仿是前行的基础,但是永远去模仿,那只能说明我们报纸的创作想象空间的缺失,只会沦为网络的传声筒。报纸标题制作如果失去了创造力,还哪来吸引力?

  标题是报纸风格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做标题是报人的硬功夫之一。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报纸不能盲从网络潮流,面对网络流行语要学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那些充满活力且已约定俗成、运用相对规范的网络流行语,摒弃那些晦涩难懂、低级趣味、不合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金华日报社)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