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引导要重视“前瞻性传播”
  发布时间:2011-05-24 14:39:47   

  3月16日,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超市食盐销售一空,个别商家借机提价,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变成了:“今天,你买盐了吗?”日本核泄漏事件没有引发中国的环境危机,却首先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心理危机。在这场心理危机过后,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思索和反省:民族心理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普及、权威部门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设等等。但也不可否认,在对核危机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的缺陷,也是引发“食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媒体普遍缺乏一种前瞻性传播和预见性引导。

  前瞻性传播是指危机发生后及时发布事态信息,提供事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全面分析,针对危机可能导致的受众心理进行有预见性地疏导,避免出现可能产生的负面舆情以及由此引发的负面次生事件。

  纵观日本核危机报道过程,3月16日是一个明显的拐点,也就是抢购碘盐风潮发生的当天,这是媒体是否到位地展开前瞻性传播的一个分水岭。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从核危机开始到16日,前瞻性传播始终处于一种缺位状态,央视在对核危机的报道过程中,视角主要集中在对事态本身的报道,而与国内受众密切相关的也是大家很想知道的,诸如“核危机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核辐射会影响中国吗?”等方面的内容在节目中只是点到为止或者含糊其词。不但如此,新闻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口中还时常不经意间会冒出惊人之语,诸如“只好听天由命了”、“后果不堪设想”等等。危机事件中受众心理脆弱,对信息解读具有消极化倾向,这些抽象性的负面信息,往往会被受众解读成“危机失控,世界末日来临”。而在一些具象负面信息的传递中,也缺乏完整的描述。央视曾简短发布日本核危机“未来三天”对中国没有影响的信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释是因为根据未来三天的天气得出的结论,一部分受众会解读为三天之内没有影响,但三天之后就可能会受影响,从而产生恐慌心理。可见,媒体没有很好地把握危机事件爆发后传播语境的变化,受众心理的变化,没有很好地展开前瞻性传播和预见性疏导。

  “食盐危机“实质上是一场心理危机,来势汹汹的抢购食盐风潮让宣传主管部门和媒体看到,危机事件下前瞻性传播的重要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17日开始,媒体迅速作出反应,澄清和引导类的报道开始铺天盖地发布,卫生、盐业、发改、环保、气象等部门同时发出声音,他们在媒体的整合下从各自的角度发布权威信息,尤其是环保部门,每日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向市民群发环境监测结果的信息。同时,新闻演播室内专家的解读也开始变得清晰,18日晚,央视新闻频道在“环球视线”栏目播出《日本将如何解决核危机?》,专家清楚地分析了核危机的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最终采取的措施;在整点新闻节目中,将日本核泄漏事件与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进行对比,阐明辐射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有力地粉碎了谣言,稳定了人心。

  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一个明显无厘头的谣言就可能把问题无限扩大,直至造成集体性的恐慌。因此,在发生危机事件的状态下,媒体只有在准确预见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展开及时、全面、有效的前瞻性传播,实施积极的受众心理引导,才能够产生有利于稳定事态,逐渐消除危机的舆论效果。

  前瞻性传播首先要突出针对性,即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放大消除疑虑和恐慌的正面内容和讯息,对负面信息的传播要做到客观和具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读和普及,避免因未知而产生恐慌。第二,前瞻性传播要具有超前性,在事态发展之前,就必须提供清晰的关于事态发展的预测性意见,客观评估新闻事件产生的影响,使受众心里有底,不给谣言提供滋生的土壤。第三,前瞻性传播还必须多元化和多层化。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网络、微博、短信等新媒体也是前瞻性引导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多层化是指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次的媒体,都应该围绕危机事件有序地展开前瞻性传播。(作者单位:象山广播电视台 金旭东)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