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感悟真情 谈集体采访中地方记者的作为
  发布时间:2011-06-28 15:20:43   
真心感悟真情 谈集体采访中地方记者的作为

  作为文汇报的记者,我有幸多次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走近了一个个感动中华大地的“时代先锋”。他们是用真情传播真理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员方永刚,致力解决世界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心为民的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痴迷于发明创造的测绘专家刘先林院士,抗日爱国名将冯玉祥之女、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四川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创造了新中国飞机制造9项第一的“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到新疆支边43年的上海老知青姜万富,身患脑瘤却依然坚守岗位的党的组工干部王彦生,为乡亲福祉日夜操劳而猝然倒下的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他们用丰厚的精神滋养了我的内心,我从心灵深处为他们送出一首首赞歌。

  我是记者但更是读者

  2007年3月初,我被指名参加“中央新闻单位方永刚事迹采访团”,当时中宣部新闻局发给报社的传真件上写着:“请文汇报派写季羡林的记者江胜信参加。”在这之前,我在文汇报上刊发了整版人物通讯《季羡林:做一辈子学者》,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

  刚开始,我的心里真是没底:方永刚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是新时期的革命军人。与我以前写的那些文化名家相比,少的是风花雪月式的艺术意境,多的是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力度,要写出这种张力和厚重,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

  笨鸟先飞,我决定立即进行先期准备,尽快进入角色。我在网上发现,方永刚有位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了很多祝福方永刚的文章。根据博客中提供的电子邮件等联络方式,我从这位学生那里获得了不少情况与线索。

  当时,方永刚住在北京的医院抢救治疗,采访团所有报社记者一律不被允许进行专访,只在3月13日安排了一次集体采访。也就是说,记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的新闻素材的机会是均等的。

  方永刚是在全身消毒后,在医生的护送下来到我们面前的。采访过程中我在录音的同时,用眼睛紧紧地盯住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是个极富感染力的演讲者,其职业习惯又让他把我们当成了他的听众,不需要我们提问题,他就滔滔不绝讲开了,根本刹不住车……

  接下来,采访团来到辽宁大连、旅顺、沈阳和本溪等地采访。记者被分成几个小组,如果严格地随着采访小组对指定的对象进行采访,显然过于刻板,最后很有可能为不怎么重要的素材花掉大量的采访时间,而真正想了解的内容又挖得不够深入。因此,在被允许进行自由采访的前提下,我并没有过多地采访方永刚所在海军政治学院的领导,这些领导平时跟方永刚接触很少,往往只能从理论和感情的角度做一些评价。我也没有过多地关注医生对病情的描述、分析和预测,因为在报道时过多地渲染病情和制造悲悲切切的气氛显然是不明智和没必要的。我把更多的精力用来采访他的同事、大学同学、家人、学生、听过他讲课的基层官兵和干部群众,来到他家、办公室、教室等第一现场,在他的讲台前站一站,在他的书桌前坐一坐……

  如在大连采访时,我来到他家那间“小三居”。方永刚的岳父和儿子将我迎进每一间房间。他家经济状况近两年才稍稍好转,还没来得及添置一件新家具。不过,他的书房很气派,6个书橱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占据了书房的整整一面墙,里面的书籍塞得满满当当。更有一些塞不下的,成堆成摞地码放于书桌以及屋角。我随手翻开几本,书中无一不是圈圈点点。我这样的采访“路线”蛮有效果,因此而得到的直观体验和细节故事,被选用到了后来的文章里。

  采访结束后,如何在6天内交出满意的稿子呢?我给自己定下两个原则:一是切忌唱高调、喊口号,切忌用记者本位意识生拉硬拽读者的情绪。为此,我尽量通过细节去流露对方永刚的赞美,所有的议论和评价都要有情感铺垫。同时,也不回避他作为凡人英雄的某些弱点。比如,写了他在生病以后的反省,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过转业经商的想法。二是要避免只重细节,缺乏提炼,必须要在细节的基础上有所阐发。

  由此,我决定将文章主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他为什么选择这一行,这部分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基础,一定要写得合理、可信,让读者理解他那么热爱工作的深层原因;二是病中的他如何凭借巨大毅力和时间赛跑,他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这部分最能体现人物的情操和信念,一定要写得感人,让读者由衷地被他的人格所折服;三是他的讲课受到欢迎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这部分最能集中说明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一定要通过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提升整篇文章的精神高度,这也是宣传方永刚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

  我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整理、斟酌、过滤数万字的素材,选择最形象、生动又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细节,将他们一一消化后归入不同的主体部分。结构上,我把主体的每一部分文字都分别设置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主体事迹,前半部分则融入了我作为记者的感慨。比如,在第一部分,我写道:“男儿如果有泪,不因惧怕,不因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在第二部分,我写道:“他那精神抖擞的模样,在我的眼底过滤不出任何的伪装,我只能在内心期冀:看到的就是真相。”在第三部分,我写道:“如果你有幸听过他的课,你也会相信,理论有着亲和而美丽的色彩。”

  从动笔到脱稿,用了3个通宵,写得很艰辛。我的长篇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刊出后,中宣部专门发函给予肯定:“基调昂扬采访深入,写作精心,文笔清新而深沉,是这次重大典型报道中质量最高的作品之一。”在60余位记者组成的新闻团里,我得到如是赞许,意外之余也很欣慰。该通讯后来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奖特别奖和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次艰辛的采写让我又一次积累了自信。写凡人英雄说难其实也不难,只要动笔的时候把自己当作读者而非记者就行,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读者,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在表达主观情绪和进行评价议论的时候,要先往后退一退,用读者的视角,让自己的心理循序渐进,情感逐渐累积。

  偶然的细节串起丰富的素材

  2009年新年期间,我放弃了欧非五国采访行的机会,连续10个通宵伏案写作,在手脚冰凉却心潮澎湃中,与已故的四川南江县原县纪委书记王瑛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唯有用真心感悟真情,才能让笔下的文字丈量出精神的高度,才能对得起我收获的感动,才能尽我的力气去传递这份感动。

  王瑛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也是继方永刚、袁隆平、邓平寿、刘先林、冯理达之后,我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采写的第6个全国重大典型。在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我连续5个晚上采访到零点,第二天8点多又接着工作。

  这次采访的行程,多是在崎岖危险的山道上度过的,那种抖筛子一样的颠簸让我们尝尽了“蜀道难”的滋味,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持久而舒服的坐姿,更难入眠。而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有一个“特异”功能,不管多忙多累,有张椅子就能睡觉,这使我精力充沛,头脑兴奋,还能“开夜车”,一副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架势。

  这次采访和以往一样,在必要的集体采访以及听取报告之外,采取分组轮采的模式,即根据媒体性质的不同,记者们被分成七个组,分别对七类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每采访完一组,就进行轮换。我与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记者分为第一组。

  分组采访结束的时间有前有后,若是结束得早,我就主动插入其他组的采访,而不是被动等待,并利用一切时间单独邀约采访对象进一步了解细节。后来证明,这一主动出击的采访方式对开拓思路非常有帮助。

  素材很丰富,但也很庞杂细碎,且几乎没有一个素材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这就要求我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结构,把这些素材很艺术地装进去,就像是寻找一根线,把看似零散的珠贝有机串联起来,成为一条整体效果还不错的项链。

  结果很意外,思路是采访中的一个细节而自然冒出来的,随后不断补充的素材,恰恰都可以被我假想中的红线给串起来。

  在一次集体采访中,我们获得了一张王瑛生前的名片。职业敏感使我在拿到名片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拨打名片上的手机,结果还是听到原先被设置的留言:“您好!我现在暂时无法接听您的电话,现在是我的自动应答,我会尽快与您联系,再见!”随即忙音。

  事实上,王瑛已于2008年11月27日去了天堂。明明阴阳两隔,仿佛不曾离开。

  这个电话带给了我灵感:是否可以借用电话作为线索呢?要立体地呈现王瑛,一定得观照到她创新工作方法、不畏权贵、动真斗硬、情系百姓、关爱家人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是否都可以和“电话”联系上呢?

  我打算在题记中提及“思念的铃音”,正文分成数个部分,每一部分用一个与电话有关的例子作开头。比如:第一部分写王瑛的好学、创新,例子是打电话给需要信访投诉的双方当事人,让他们面对面解决问题;第二部分写敢于碰硬,例子是有人给她打恐吓电话,可她依然铁骨铮铮主持正义;第三部分写关爱老百姓,例子是她打电话把贫困学生黄霞叫到办公室,交给上学的学费;第四部分写王瑛患上肺癌以后的生命倒计时,例子是接到急电后,她亲自指挥群众救灾;第五部分写王瑛对家人、亲人的感情,例子是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给她打电话,她“生气”地说:“好好学习,没事少打电话”……

  脱稿后的《回荡大巴山的呼唤》正是采用了上述结构。小标题也做在铃声上,分别是:“铃声传民意:投诉有门,监督有方”;“铃声是考验:胆小鬼自保,勇敢者无畏”;“铃声送温情:常怀体恤,常念感恩”;“铃声如军令:呼吸可以衰竭,脚步不能停歇”;“铃声诉亲情:生命有终点,牵挂无尽头”。

  与最初设想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把那些例子放在每一部分的开头。写稿中发现这样做会过于形式主义,过于机械,会影响文章的情感表达和力度。我只是把“电话”、“铃声”、“急电”、“手机”等关键词藏伏在每个部分,和小标题作呼应。而大标题定为《回荡大巴山的呼唤》,呼唤由铃音幻成,与小标题在意思上完全对接。

  在写作过程中,被感动的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平复自己的情绪。我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点让我相信,我肯定能把王瑛“柔情”的一面写好,我不缺感性的体悟,但理性的感悟却需要进一步培养,只有平复情绪、理性地思考问题,才能把王瑛“铁骨”的一面写好。我期待笔下的王瑛,既有作为普通女人、妻子、母亲的亲和力,更有作为榜样的感召力。

  我知道,采访团对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非常严谨,常有记者写的文章未通过审稿,他们所在的新闻单位最后被通知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这对记者和他的新闻单位都是失面子的事情。

  当我用蘸着感情的文字去丈量最高远的精神境界,当我用含着泪水的眼睛去投射最美丽的人生风景,我深知,“时代先锋”馈赠我的,绝不只是一篇通讯、一段回忆,更是一份心灵的滋养、一份对生活的热忱、一份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所以,当“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颁赠给我的时候,我感到,我只不过是在替这些可敬的人接过属于他们的荣誉。他们头上的光环投射到了奖杯上,奖杯因他们而闪亮;他们金子般的心灵凝成了证书上烫金的文字,证书因他们而鲜艳。(江胜信)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