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开辟地市党报发展新“蓝海”
  发布时间:2011-08-24 15:46:59   
在竞争中,开辟地市党报发展新“蓝海”

在竞争中,开辟地市党报发展新“蓝海”
――访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扣林

  “占地32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亿元;2010年5月23日奠基,2012年底之前竣工。”走进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大楼,在一楼大厅里,人们第一眼就能见到“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设计模型”。漂亮的模型,预示着美好的未来,每每引起来访者的赞叹。

  站在模型前,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扣林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起了未来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发展愿景,言语中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曾给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赢得了诸多的成绩和荣誉;面向未来,他们又将如何运筹帷幄,在向现代传媒业发展中抢先一步,努力开辟地市党报发展的新“蓝海”?

  【蓝海战略之一】

  柳暗花明又一村:“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将成为集团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

  “努力办好红船旁的党报!”走进嘉兴日报大楼,我们的目光便被迎面那堵褚红色墙面上镌刻的一行闪亮标语所吸引。这些年来,嘉兴日报屡屡在新闻同行中创出许多“第一”,获得了“中国地市报10强”、“最具品牌价值的地市党报10强”、“金长城传媒奖”、“全国创新地市党报20强”等一系列荣誉。这张在南湖之畔成长的党报,凭借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举措,一直以来都为业界所关注。

  《新闻实践》:近些年来,嘉兴日报的新闻改革可谓鼓声阵阵,动作频频,喜讯多多。除了传统的报业之外,嘉报集团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请你介绍一下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的来龙去脉?

  张扣林:可以自豪地说,“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是今后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片新的蓝海。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已形成共识,从中央到省、市都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嘉兴市进行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时强调,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我们依托主流媒体的基础与优势,几经酝酿,几度谋划,决定投资建设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这一重点项目。去年5月23日,文化产业园项目在南湖畔正式破土动工。按照规划方案,整个园区占地32亩,建筑总面积5.3万平方米,建设投资额2.5亿元。产业园的设计规划包括艺术家会所、艺术展览厅、艺创大楼、设计印刷中心等。园区坚持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文化为内容,市场为导向”的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拓展报业传媒、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印刷设计、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同时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本土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发展建设构想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10月前开工建设东部园区的艺术家会所、展览厅、艺创大楼,总建筑面积27660平方米,同时启动嘉报设计印刷公司(西部园区)的迁址扩容工作;第二步,在与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好浙江省美术创作研究基地;第三步,深化“报纸参与教育”工程,开办“南湖成长学校”。争取用五年时间,把整个园区打造成印刷出版、物流配送、传媒创意、艺术品交易中心。

  《新闻实践》:竞争压力在肩。放眼望去,随着形形色色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跳出主业办新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具体运作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张扣林:过去的那几年,可以说我们是被“逼”着走上了改革之路的。今后的日子,我们同样必须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时不我待,“逼”自己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开拓,才能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我们在具体运作上成立了嘉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由嘉报集团全额出资。公司经营范围为文化产业投资,企业形象设计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咨询,文化创意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礼仪活动策划,会展服务,经营演出及经济服务等。公司主要依托嘉兴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资源和人才、资金优势,借助独特的创意对各种资源进行再创造与再提升,并通过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

  去年12月11日,“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浙江省基地”正式落户嘉报集团文化产业园区。这是一个依托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美术资源,以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的全国连锁加盟合作的产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整合全国各地美术资源,挖掘和培养美术人才,打造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于一体的中国美术研究、创作、交流品牌。当时在获知文化部要在全国征集加盟合作单位的信息后,我们主动联系对接,积极申报参与。在全国157家申报单位中,嘉报集团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5家加盟单位之一,终于拿到了这块“金字招牌”。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浙江省美术创作研究、展览、交易的重要基地。

  【蓝海战略之二】

  “要做就做最好的”:我们不怕竞争,有竞争才能把报纸办成全国第一流的地市党报

  嘉报集团如今拥有《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嘉兴在线新闻网、城市新图网、99号论坛、《禾商》杂志等多家媒体,向现代传媒集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要做就做最好的!”2005年1月,张扣林受命来到嘉兴日报任职时的一句肺腑之言,已成了报社员工的行动理念和工作目标。

  然而,面对过去的成绩和荣誉,张扣林却并未陶醉其中。交谈中,他认为,现在地市党报发展最缺乏的不是人财物,而是竞争,没有竞争,小日子过得再好,也无法加快发展步伐。言语中透露出的是十足的自信底气。

  《新闻实践》:6年多来,嘉兴日报不断实施改革新招,现在你认为,要把报纸办成全国第一流的地市党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张扣林:竞争,还是竞争。市级党报最缺乏的就是竞争,我们不怕竞争,我们欢迎竞争,有竞争才有压力,才能快步发展,而且是双赢的发展。我认为,当前地市党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观念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还是滞步不前。我常感叹,没有竞争,我们每天出的版面没法与人比较,哪怕写一条新闻是好是坏也没有比较,长期下去就容易自我满足。现在嘉兴人订上海报纸的不多了,省城杭州的报纸在嘉兴不断发展但还没有形成大的冲击。地市党报的优势之一是贴近,贴近当地百姓,但如果没有竞争,我们的贴近优势也无法在比较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新闻实践》:那么怎样主动参与竞争,有哪些措施?

  张扣林:我刚到报社时,当时日报平均每天才7个版,这些版面除了刊登会议和领导讲话之外,读者看不到太多的新鲜资讯,报社还负着2亿元债

  务。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惜花钱请来浙江大学新闻传媒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帮助开展大型读者问卷调查。专家们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做了809人访谈、5411份调查问卷后,整理出厚厚一大摞调查报告。分析会上,大家发现,在众多的调查项目中,报纸的“视觉形象指数”明显偏低,视觉冲击力偏弱。报社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先从版式改革入手!

  我一直认为“版式是报纸的面孔、报纸的表情”。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打造一张亲民的地方性党报”是嘉兴日报的总体定位。亲民,就是要求党报有一张受人欢迎的面孔,有一副赏心悦目的表情。地方性,就是在党报的版面上要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清秀,地域文化的印记,城市时尚的元素。根据这一定位,嘉兴日报响亮地提出了三句口号:“嘉兴日报、日报嘉兴”,突出地方党报的权威性,同时也强调时效性;“每天生产赏心悦目的新鲜资讯”,突出新闻资讯的新鲜和赏心悦目;“大事小事嘉兴事、党情民情地方情”,突出报社对读者需求的双向互动与沟通。

  有了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定位后,我们开始对报纸改头换面,其中最大亮点就是“日报瘦身,晚报增高”。为了使版式更具现代时尚和大气之美,嘉兴日报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瘦报模式,南湖晚报则从原先的39厘米增高到43厘米。在实施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措施后,新闻作品屡获浙江和全国新闻奖,这在嘉兴新闻史上是少有的。

  《新闻实践》:在强化主业舆论优势、提升党报主流媒体地位方面,接下来你们还有什么考虑与措施?

  张扣林:探索一片新蓝海,我认为挖掘传统媒体固有的传统优势是基础,是前提。进一步扩大党报在当地报业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继续做大做强嘉兴日报,是我们报社探索“蓝海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心里多次琢磨过,依据目前报业市场的发展状况,今后地市级媒体有两条路,一条是等着大媒体来兼并我们,另一条是我们自己怎么走品牌创新之路,来壮大自己。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实施了“5+ 1”的品牌工程,通过品牌战略来寻找地市党报的突围之路。具体说来,“5+1”工程是指:创新新闻图片运行机制,提高党报的审美价值;创新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提高党报的思想价值;创新经济报道传播模式,提高党报的实用价值; 24小时开通“党报热线”,提高党报的服务价值;精心打造“江南周末”,提高党报的文化价值。还有一个“1”,就是人才培养工程。应该说,这就是我们嘉报集团整个媒体的创新之路,发展之途。

  【蓝海战略之三】

  全面创新创优:一步一个脚印朝现代传媒业踏实迈进

  嘉报集团正在经历由单一经营向多元产业转变,由传统报纸向现代传媒转型。展望未来,张扣林显得成竹在胸,踌躇满志。

  《新闻实践》:说起形色色的新媒体,许多报纸老总对它又爱又恨;关于报业的未来,更有专家预测新媒体将逐渐取代传统报纸。老总们个个感到压力大,有危机感,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更甚。面临新一轮的报业竞争态势,地市党报的未来走向如何?

  张扣林: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纸怎么办?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观念,锐意改革图新,才有出路。嘉报集团尽管在全省和全国地市党报中已赢得一定的实力和知名度,林林总总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未来的上升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做大做强大有可为。现今嘉兴日报发行有6万份,南湖晚报达11万份,去年两家报纸的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利润收入4000多万,我们在银行里还有大笔资金“躺”在那儿没动。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报社在加强纸媒的变革与创新基础上,还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营。2006年,嘉兴日报组建了嘉兴在线网;2007年,又与中国记协网合作建立了城市新图网;2009年,南湖晚报开设了99论坛网。目前,嘉兴在线网作为嘉兴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每天的点击量已达到100万人次。

  2009年开始,为进一步提升网络和报纸的影响力,尝试打造全媒体记者,嘉兴日报专门给新闻部和经济部记者配备了8台最新相机,在进行文字

  采访的同时,为网站提供照片。同时在网站设立记者快报栏目,将记者的新闻资讯第一时间发布在网站上。2010年伊始,嘉兴在线开设了“大学生村官有话说”系列专题,组织大学生村官畅谈工作中的见闻与感受。为此,网站还专门开设了“村官主持人”招聘活动,吸引了170多位村官踊跃报名,从海选、复赛、决赛层层选拔,网民对于此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堪称火爆,投票总量接近200万条,日均在10万条左右,创下了嘉兴在线网民活动的最高纪录。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国内媒体图片合作平台“城市新图网”,目前网上签约摄影师已达3000多人;晚报的99论坛网,则为南湖晚报和水乡百万读者间新添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新闻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嘉报集团在实现传统媒体向现代传媒、单一经营向多元产业转变的征途中,还有哪些新举措、新思路?

  张扣林:“人无远谋,必有近忧”!首先,事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管理理念。历年来,报社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每一位新员工从踏进报社大门的第一天起,报社就开始关注员工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目前,我们已经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著名学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常年选派记者、编辑前去参加业务进修培训。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著名专家学者也常来报社讲学,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开阔一线采编人员的眼界和视野。今年下半年,集团还计划派出一支18人的新闻采编骨干培训团前往美国,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培训学习,并深度访问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的主流媒体。

  与此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优势,集团还打算借鉴“报纸参与教育”工程,把产业链延伸到教育培训。目前,旗下南湖晚报的小记者协会已经拥有35000名小记者队伍,覆盖全市五个县、区的小记者站有300多家,编读网络和辅导老师遍布城乡各个中小学校。为此,报纸陆续编辑出版“成长周刊”、“成长丛书”,版面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根据读者要求,报社在“成长训练营”的基础上,决定开办“小记者新闻学校”,计划每年组织10000人次以上的教育培训。此外,形式多样的“视觉摄影培训”、“写作培训”、“美术绘画培训”系列拓展计划也正在酝酿筹划之中。

  可以相信,一支“红船精神”打造的管理卓越、团结奋进的传媒团队,一定能够保证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在未来的报业竞争中跻身强者之列。(本刊记者 章瑞华 本刊特约记者 郭蚕根)

  来源:《新闻实践》

千岛湖新闻网 信息发布: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