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到心到 贴近贴心 精心用心——金华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04-10 15:42:49   
身到心到 贴近贴心 精心用心――金华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实践与思考
 全国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特别是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金华日报社的“三贴近”展现了新面貌,“三深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真抓细做,推动采编人员真正“走”起来
  当前传统媒体的很大问题是不少采编人员太“宅”,许多人端坐在电脑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秀才不出门”,洋洋洒洒“写就”千言万语,丢弃了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东西。现场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中外那些新闻名篇佳作哪篇不是来自现场?来自现场是新闻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只有走到现场、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策划才会有思路、有手法,新闻才会有情节、有对话,作品才会有价值、有意义。正因如此,“走转改”活动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要让广大采编人员深刻认识“走转改”的重要性,增加“走转改”的自觉性。
  为此,金华日报社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成果迅速体现在报纸版面上,每周报道不少于5期。每周的评报会上,报社都要突出表扬那些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立足群众立场、反映群众视角的现场新闻,并明确要求不断在版面上掀起“6个一”(选一个好典型,抓一个好事件,写一篇好消息,配一篇好言论,发一张好图片,做一个好版面)的小高潮。
  报社还结合正在开展的“我是金报人”学习讨论活动,把“走转改”作为“合格金报人、优秀金报人、卓越金报人”的必备素养,作为金报精神和金报文化加以弘扬,使之成为采编人员的自觉行动。在“我是金报人”的讨论中,采编人员认识最一致的就是,爱岗敬业,深入基层。大家普遍认为,“新闻,原创就是力量”,要跑新闻而不是“泡新闻”,“唯有同行媒体想不到做不到,而我们能想到能做到”,才是一名真正的优秀金报人。大家表示,要多下基层,获取第一手信息,杜绝虚假报道,不发网络摘拼搞;要多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到“三贴近”,进一步创新报道,搞好新闻服务工作。
  二、搭建平台,“激活”和新建一批“走转改”基层联系点
  金华日报社早在2004年举行首次“十佳青年记者”评选活动时,就建立了“十佳青年记者”联系点制度。2007年报社推出首席记者(编辑)制度后,又把首席记者(编辑)纳入到联系点制度中来。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报社基层联系点制度进一步扩大,规定金华日报及其所属子报的记者编辑包括招聘人员均可上报联系点。经过筛选,目前报社共确定244个基层联系点。其中《金华日报》确立39个联系点;《金华晚报》共186个基层联系点(62名采编人员,每人3个);《浙中新报》确定由分管副总编和记者部主任在内的19名记者联系19个基层联系点。这些联系点有社区、有企业、有城镇、有学校、有农村,有的是前几年报社“十佳青年记者”和首席记者确定的联系点,有的是新确定的,覆盖面广,为整体推进“走转改”的深入开展和零距离接触群众、服务群众创造了条件。
  三、找准载体,新设和提升一批“走转改”专栏
  《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在“走转改”活动启动后,都陆续开设了一批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走转改”专题专栏。《金华日报》开设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现场”专栏,在头版、要闻2版、综合新闻版和新闻三秒区版面固定刊发,先后编发了一大批来自基层、来自现场的报道。这些稿件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清新质朴,生动感人。9月11日的《金华日报》,在一版以近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组“走转改”稿件,头条刊发的是《专业合作社联合重组带来聚变效应金东养殖户搭上“航母”轻松赚大钱》的文章,配发了一条言论、一张图片、一篇现场见闻。9月18日《金华日报》一版,三分之二版是来自社区的新闻。这样的版面呈现,充分体现了《金华日报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所强调的:“要通过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鼓励把笔触、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多给基层群众,多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多写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闻,多写反映实际、反映基层的新闻,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
  在开设“走转改”新专栏的同时,金华日报社还按照“走转改”的要求提升原有民生新闻专栏的内涵。《金华日报》的“市民援助中心・天天援助”、“新闻三秒区”、“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等是浙江新闻名专栏;《金华晚报》的“社区流动值班室”、“援助快递”、“社区新闻”、“6138热线”和《浙中新报》的“记者走基层,开启新五年”等专栏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很高。对此,各相关报纸分别进行重新策划和调整充实,展现出新气象。特别是“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和“6138热线”两个栏目,在全省最近召开的创新社会管理会议上,省委书记赵洪祝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充分发挥媒体的引领作用,与政府部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有创新意义。
  四、报网联动,探索把“走转改”向网络延伸的做法
  金华新闻网在首页开出专栏,反映各报“走转改”报道情况。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报社为每位采编人员和中层以上干部配备了Iphone4手机,今年8月起,开设了“金华日报・新闻现场”官方微博,晚报、新报也均开设官方微博,及时报道现场新闻。
  我们明确,由党报开办的新媒体必须体现权威性,因此也必须“走”下去,到基层、到现场、到群众中去。“金华日报・新闻现场”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播报了法明寺火灾、金华一工行经理被杀、义乌篁园市场顶玻璃掉落伤人等热点新闻事件,及时有效地引导了网络舆论,并为金华日报《今日焦点》、《新闻三秒区》及其他版面提供了数十篇见报稿件,丰富了报纸的版面内容。其中《好心车主全城寻送冰老伯求还钱》等稿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网友、读者的好评。
  五、多措并举,建立“走转改”的长效激励机制
  为确保“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实效,金华日报社党委、编委会除了在全体采编人员尤其是青年记者中,营造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勤于学习、精益求精、争当第一的良好风气外,还多措并举,力求全体采编人员做到“真走、真转、真改”。
  一是领导带头。日前,我带着3名记者前往浦江县堂头中学采访。长篇通讯――《一所农民村中学二十八年的坚守》刊发于9月29日一版,文章以省委书记赵洪祝给堂头中学师生回信为由头,剖析了堂头中学坚持“做人教育”的做法。因为人物新活,文风朴实,文章扎实,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报社其他相关负责人也分头带领记者深入城乡基层进行采访,做到笔头向下、镜头向下,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让读者爱读爱看,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典型引路。金华日报记者部记者陆旭升深入金东和丰禽业合作社联系9年,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不同的新闻服务,在其打造产业、参与社会管理等过程中,大力鼓与呼,并努力帮助解决用地用电及用水等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合作社结下了深厚情谊,如今合作社已成为跨区域发展、年销售额过亿的“航母式”合作社,记者在其中功不可没,是“走转改”的一个成功范例,受到了省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10月10日召开的全市深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是机制保障。第一,强化考核。在平时考核中,做到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现场新闻倾斜,予以加分奖励。将“走转改”活动纳入年度考评内容,在评聘首编首记时,把下基层采访、见报稿件质量作为考核内容。第二,在全报社开展“走转改”竞赛。除了在月度好稿、年度报社新闻奖、金华新闻奖评审中向“走转改”倾斜外,在适当的时候还专门对“走转改”文章单独进行评奖。第三,加强专项阅评。利用每周评报的机会,对见报的“走转改”稿件进行重点阅评。
  六、选点调查,促进“走转改”从“身入”到“心入”
  针对部分采编人员“走转改”只解决“身入”,没有解决“神入”“心入”的问题,金华日报于9月下旬以来推出三个村的样本调查活动,以锻炼记者深入的采访作风,培养记者扎实的调查能力。
  调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主题,在金华市范围内选择三个典型村作为样本。通过记者到村里蹲点,一家一户访问,分发调查问卷,真实记录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急所盼,发现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涌现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架设起解决问题、实现心愿的桥梁。
  目前,入村调查工作已全面铺开。日报跨部门组成三个调查小组,由9名记者参加,每组3人,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我们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委党校及金华市委农办、金华市统计局专家,对本次调查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结合专家建议筛选确定三个村级调查样本,分别是较富裕的东阳市李宅镇�卢村、经济状况中等的金东区傅村镇溪口村和欠发达的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同时,结合专家建议确定调查主题,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
  10月2日溪口村调查组进村,3名成员自带铺盖,吃在农户家,住在厂房里。10月6日山下鲍村调查组进村,�卢调查组也于10月7日进村。三个村的调查总户数将达到1677户。
  金华日报根据调查情况,特别是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将和有关部门联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如根据农民的需要,送文化、送戏、送电影下乡,丰富农民的夜生活;根据农民看病的需要,组织送医下乡;根据农村的教育需求,组织优秀老师送教下乡;根据农民缺技术的问题,组织农技专家送技术下乡等。调查结束,每个村刊发三个版的调查报告,要求有数据、有模型,有事实、有分析,有问题、有对策;推出参与记者的调查感想版;对推出的新闻服务活动,及时跟进报道。
  (作者:金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