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深深深几许?——以“2•5”浮林村火灾报道为例浅析《今日千岛湖》深度报道的不足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2-04-10 16:53:25   

新闻部  邹楚环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充分和互联网等科技相结合,纸质媒体在实效性、存储量、可选择性等方面的确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弱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储量丰富、报道方式生动、具有思考取向性的深度报道,成为了纸质媒体争锋媒体界的一张“王牌”。《今日千岛湖》作为一家县级地方性党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把报纸的深度报道作为报纸采写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在深度报道的认识、策划、采写方式、刊发上还有一定局限性,该报纸在深度报道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不足,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在深深扎根地方性新闻资源的基础上,从深度报道的策划、采写、刊发、考核等多层面做一些改革,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采写能力,切实让更多的、切合主流、具有时代价值观、影响力深远的深度报道见诸报端,真正树立党报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上的决定性影响力。

【关键词】深度报道 

 

西方传播学的学者在思考报纸未来走向时提出:报纸的真正生命在于报道质量,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才是报纸真正的优势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也在讲课中提到,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并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带来很大冲击的情况下,纸质媒体只有在深度挖掘上做“文章”,解读新闻背后的“故事”,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深层需求,才能提升竞争力。

深度报道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方式。它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和深层含蕴,追踪与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各级政府作出重大决策,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重大突发事件,这些都是深度报道的话题聚焦点。

本文就以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为要点,选取一个重大突发事件中,两家媒体的在深度报道上的不同,来分析《今日千岛湖》在深度报道上的不足。201125日,姜家镇浮林村发生山林火灾,在扑救过程中6人死亡3人受伤,这不幸牺牲的6人多为党员。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新华社、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今日千岛湖等多家国家、省市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并以不同方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在最早见报的报道中,杭州日报、今日千岛湖都选择了深度报道,在报纸的主要版面用长篇通讯的手法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进行了报道。

但是,这两家媒体在同一主题的深度报道上,对时间、内容、采写方式、版式的处理上大不相同,也正是在这些不同点影响了两家媒体的报道影响力:

(1) 报道刊发时间不同。201127日,此时距离事发36个小时,《杭州日报》用三分之二个一版的版面刊发了题为《烈火丹心》的长篇通讯,成为国内媒体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篇针对“25”浮林村火灾的深度报道。这对此后新华社、浙江日报的采访报道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媒体在人物、事件细节的采写上也都以此篇深度报道为蓝本。而《今日千岛湖》则在28日才推出通讯报道《烈火见真金――姜家镇浮林村山林火灾扑救纪实》,比杭州日报的报道整整“迟到”24小时。

(2) 报道主题一样,内容丰富性大不相同。201127日《杭州日报》的深度报道由通讯、言论、照片组图组成,阵容强大,文字耐读,而且那些照片组图成为各大媒体中唯一一个、最早向读者发布牺牲者照片的媒体,这些照片和文字一起产生了深远的效果,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今日千岛湖》28日的纪实,也采用了通讯、图片,但是通讯中人物、事件的采写以及照片的全面性远不及27日的杭报。

(3)采写方式不同。《杭州日报》刊发的《烈火丹心》通讯在采写方式十分突出细节、注重同期声式样的叙述,“门前新帖的红对联上写着: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总开花。只是今年春天山间的鲜花,28岁的姜继学看不到了。”“听邻居们说,一听到失火了,姜良青就拿着柴刀,三角铲冲了出去……”报道中用了大量这样的文学味、故事性强的细节和语言,读起来洋溢着一种浓重的情感,让人眼眶湿润。再对比《今日千岛湖》的纪实,纪实写了全县部署、决策、救火动员、村民自救、牺牲的人和他们的事、参与的消防队员和公安民警等等,涉及四五个方面,内容宽广,但相比较而言缺乏生动细节和现场感。

在这三大不同之处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今日千岛湖》作为地方媒体拥有最熟悉的地域条件和信息源,包括到达现场的最便捷方式,但是在相同题材的深度报道中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实效性、深度、生动性。这值得反思。

其实,在做任何的深度报道前必须注意两个大的问题:

第一, 是解析选题,就是确定这篇深度报道最能抓住眼球的“点”。在我们选择一个题材做深度报道时,这个题材往往已经有媒体报道、或是以消息的形式已经刊发。那么,我们可以收集这些已经发布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这件事有什么让你特别有兴趣,特别关注。兴趣点不是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评判,说谁对谁错,应当从读者的角度去想有什么是媒体没能报道出来、而读者却特别想知道的。杭州日报的《烈火丹心》就把这点落得很好,火灾的消息6日就在许多媒体公开了,但是火灾的成因、那些牺牲的人的详细信息、他们这么做的价值、他们是谁、他们的亲人将如何面对……这些信息依然没有公开,而且读者的关注度很高,所以在7日的深度报道里,杭州日报不仅用通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这些信息,而且找到了照片,配发了评论,可谓“招招落实、紧扣读者”,所以报道的影响力也很强大。

第二,  要有信息量,要有“追问”,能做到“抽丝剥茧”,围绕一个中心点层层深入。如果一则报道只有方方面面的信息,有细节,只是把一个故事讲得更完整,那其实不是深度报道,变成了密度报道。深度报道的采访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问,还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周围人的议论等等;采访时要不断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之前没有涉及到的信息要进行追问。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今日千岛湖》刊发的纪实,就是一典型的“密度报道”,搜集了方方面面的信息,但没有进行整合和对独家获得的信息进行追问,所以只是一个“平面”的累计,不是一种“纵向”的思考延伸。在这一点上,杭报的报道,就有言论弥补了不足,《生命的承诺》对救火以及救火牺牲人员们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整个深度报道奠定了深远的主流价值影响力。

所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今日千岛湖》要做好深度报道,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尝试:

其一,要让记者学习做好“解释”文章。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在于解释。西方深度报道的三个特点是运用大量的背景、在背景下阐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与联系、引用专家权威的见解。在当前一些突发事件采访、社会热点和难点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已经能很好的把握事件的基本信息,但是在大量背景的挖掘上、在把相关事件相互联系思考、在分析事件等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一些培训和实际采访,来提升记者的相关能力。记者也要讲究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

目前已出现一批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写作技巧:主体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添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语言优美,可以借鉴学习。

其二,给记者充裕的采写时间,鼓励记者多写深度报道。提高记者讲故事的本领,让记者能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将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在新闻报道上不能简单求快、求量,对适合做深度报道的题材,要允许记者多花时间、反复修改完善稿件。在单位内部的考核制度中,要详细规定对深度报道的考核奖励,现在的考核中对深度报道只是大概提到如何记分,应该进一步明确深度报道的质量考核,估计记者写出高质量的深度报道。

其三,加强策划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报道质量。参与采编的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组成策划小组,策划内容包括从一开始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到写作角度、形式,到版面安排。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其他任何采访报道中,都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媒体报道;充分调动通讯、评论、图片、日记摘编、网络等传播方式,丰富了报道内容,扩大了报道影响;打破过多的限制,加强团队作战,多兵种协同,在发现深度报道题材、挖掘背景、改进报道方面做更多创新。只有凝聚团队的力量,才能出精品。

其四,版面定位要更鲜明。如果各版定位不清,会导致内容重叠,使本来很少的版面被同质、同化的内容填充。所以,要真正发挥好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对一些质量较高、影响深远的深度报道,可以大胆给予版面定位,并配合使用图片、评论,进行打包整合,整体推出。在版面的定位上,还要注意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深度报道的时效要因事而异,区别对待,有的需要马上报道出去,有的则需要等待时机成熟,要恰到好处,掌握好新闻的时宜性。

其五,尝试联动与互动,扩大社会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党报在深度报道中,也可以借鉴报网联动、互动的方式,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全方位联合,让报道的效果更大,提高社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记者(合订本)》,2010年册,第54页。

2),《全能记者必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2004年版本,第208页。

3http://qnjz.dzwww.com/caibianjifa/200909/

t20090914_5067376.htm,青年记者网站。

 (4),《写作的乐趣》,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