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基本解读和应对 千岛湖传媒中心专刊部 程贤高
  发布时间:2011-10-23 10:14:45   
“全媒体时代”的基本解读和应对 千岛湖传媒中心专刊部 程贤高

本文摘要  面对新闻界日复炙热的“全媒体”潮,本文以一个行业者视角,根据基层媒体的实践需要和实际环境出发,展开对“全媒体”及“全媒体时代”内涵与特征的个性解读。本文认为,“全媒体”及其“时代”的要义,是由于网络和电讯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出现前所未有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方法发生全新变革,导致新闻传播主体与客体间泾渭分明的传统关系出现重新定位,并波及媒介实体在市场上的实力对比图。

文章认为,不论人们获取新闻方式如何改变、新闻传播主客体间的关系如何颠覆、新闻媒体的角色功能如何适应和转变,都不可能使新闻规律发生质变,新闻的真实性仍然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因此,相对于已基本完成市场化的地区甚至国家级的媒体而言,基层媒体仍处于相对平和的发展环境之中。

文章以此为基点向前延伸,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本单位角色转变、新型记者队伍建设、工作流程改进等问题作出个人的初步的思考,提出对应建议。

 

 

 

一、传媒中心引领了本县“全媒体时代”

 

无庸置疑,从媒体发展形态上看,经过近几年前瞻性的发展,当前的千岛湖传媒中心纸媒、网站、论坛(社区)、手机报、视频、网络广告,加上正着手实施的城市媒体,已经具备了“全媒体”的基本架构。从领导决策层面到一线员工,都已具有很强的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打造完成内外兼修的“全媒体”实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遵从上级精神,《淳安日报》停刊。这一客观上属于淳安新闻事业发展的断点的出现,也客观上迅速催生出淳安新闻领域内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媒体”――20059月千岛湖新闻网正式上线,“一刊一网”的报网初步融合格局形成。此时,在全国范围内,传统媒体“涉网”也出现高潮。

2007年起,传媒中心新闻发展“全媒体”化出现高潮。20078月,因应“网络互动”、网民参与新闻热情高涨,“千岛湖论坛”在千岛湖新闻网上推出,成为县内唯一的互联网社区性交流平台,新闻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实现突破。20097月,打破新闻发布传统的“手机报”横空出世,县内新闻发布平台再一次得到形式上、时空上的拓展。20104月初,千岛湖新闻网开通博客功能,网友们有了在新闻网站发布个人信息的独立空间。同月底,千岛湖传媒中心视频演播室开通,标志千岛湖传媒中心“全媒体”进程又跨越了一个里程碑。

在《今日千岛湖》、千岛湖新闻网、手机报、论坛、博客和视频等多媒体、系列化支撑下,千岛湖传媒中心已可在技术上和时间空间上实现新闻发布的全覆盖、即时化和无缝化,传播时效性的提升程度已经达到历史顶点,新闻发布的“全民性”得到实现。这些发展成果在县内媒体中优势明显,也与外媒相差无几。

传媒中心新闻传播形态的发展进度,横向相较于本地区同级媒体中,有着领先和全面的特点,在县内,则完全引领了时代潮流。有报道统计,我省网络媒体总数目前已达101家,页面访问量达5000万人次,基本形成以浙江在线新闻网为龙头,以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网为骨干,各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和网络媒体集群。毫无疑问,我们千岛湖新闻网,已在这个集群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全媒体时代”的个人解读

 

然而,不论“全媒体”一词已经多么耳熟能详,甚至已经约定俗成般地出现了以它为前缀的词组,如“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等,但新闻界对“全媒体”一词并没有形成统一概念。“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同时,类同义近的词汇还有“多媒体”“融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

可见,“全媒体时代”的要义,表现在由于网络和电讯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具有时代性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方法发生全新变革、导致新闻传播主体与客体间泾渭分明的传统关系出现重新定位。

揭开现象看本质。自邸报、申报诞生以来,人类的信息传播技术进步一刻也没停止。每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十分给力地推动同一时代新闻传播业态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必须的。但我们把这些总括起来说,它们无疑都属于传播技术层面范畴。它所能影响的,是新闻传播的过程。

由此,根据新闻传播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到,不论人们获取新闻方式如何改变、新闻传播主客体间的关系如何颠覆、新闻媒体的角色功能如何适应和转变,都还没有能使新闻的本质发生改变、没能让新闻传播规律发生质的变化,新闻的真实性仍然是它的生命所在。

我们由此也不难知道,基层媒体虽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配备和应用方面、在“全媒体”业务拓展、“全媒体”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上,以及在其它“全媒体”相关实践上,难领业界“全媒体时代”之先,然而在新闻传播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而减弱。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说,“从传统的媒体到今天真正的社交媒体,仍然要坚持五个W,即谁是你的读者、粉丝;你向他们传播的核心信息是什么;通过什么平台发布信息;什么时候发布你的信息;面对不同的粉丝和读者,采用不同的写作形式来吸引读者。”“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当代新闻传播学中的意义,大致如此。

 

 

三、关于“全媒体记者”的设想

 

“全媒体时代”作为当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已经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发现,无论以时代性论、或者从职业技能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可以划归“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换言之,我们真切地迈入了“全媒体时代”,我们因为是“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而成了“全媒体记者”。不过,这样的三段式表述所反映出的,只是我们的表面性,是“被”“全媒体”了的。我们当然还不能算真正的“全媒体记者”。

面对“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应该是怎么样的记者?括而言之,打上“全媒体”印记的相关意识与技能,不可或缺。

首先,“全媒体记者”应具有“全媒体”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新闻界依托互联网、电讯业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迅猛发展和应用,而生发的一系列划时代的新变化,是我们记者所面对的客观事实。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引起我们在意识上的变化。而倘若我们还要对比无所感动,显然不行,就OUT了。故此,自己思想意识上能不能对新媒体时代产生出深刻的、合乎实际的认识,就成为决定一个记者能否跟上新变化、适应新时代的首要问题。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过去“告个别”。

其次,“全媒体记者”得掌握“全媒体”技能。我们已经知道,“全媒体”不是虚张声势,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所熟悉的各个领域,现在发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多是因为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并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导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革新式的改变,最终影响和改变了新闻传播业态。这个连锁式的过程里,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就属于技术技能层面的内容。它的重要性在于,熟练掌握和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是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形成的基础。不熟练、不会用,就体现不出“新媒体时代”的魅力。技能是具体的,即在传统的新闻写作基础上,要掌握新闻摄影、数字照片处理、互联网发布、网络社区和论坛、视频新闻和主持、个人博客及当前正热门的“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的应用,新设备的掌握方面,主要是配备和熟习无线电讯设备的使用,如笔记本电脑、功能日益全面的数码相机,具有无线网络和文字处理功能的新一代智能手机、3G手机、iPAD一类特定网络终端的应用等。

关于“全媒体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队伍规模。前已述及,新的新闻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记者都要努力成为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那到底需要多少数量、多大规模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是否需要如数将现有的记者改造为“全媒体记者”?我觉得未必。这其中需要考虑的有:中心人力(记者)资源规模,目前记者队伍知识结构,年龄、性别构成,实际需求量,培训条件与时代等方面的这些原因,都决定队伍的建设还不能是全覆盖,应该考虑长期性。同时讲究术业有专攻、专才和全才共存的总体人才构成。建议挑选年龄、知识结构、身体等方面条件优势的记者参加“全媒体”培训,以建立我们中心首支“全媒体记者”队伍。最具有观照价值的是杭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建设情况,到目前为止,杭州日报采编一线的记者编辑,有四分之一已完成向全能型记者的“转型”。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意识与技能两相比较,意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支人人具有“全媒体”意识的记者队伍比一支仅有“全媒体”技能的记者队伍并不逊色,尤其在当前我们的装备并不是空白的实际来说,更具有实际价值。重视树立和培养记者队伍的“全媒体”意识,对推进中心“全媒体”进程,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四、“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角色转变

 

“全媒体时代”中,全新的变革,必然会带来许多功能定位的转变。其中,传统媒体角色的转变是其中重要内容。

媒体角色转变这一问题的由来,缘自“全媒体时代”下的“全民记者”现象的出现。由于网络和电讯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对普通民众完全开放,广大新闻受众,从现在起,在技术和装备上达到了与专业媒体相同的水平,进而掌握了平等发布信息的权利。我们知道“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平民记者”。

“全民记者”现象对专业媒体的冲击,表现在专业媒体经常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落后于读者到达现场,在记者还在赶回报社的途中,事件相关的报道,早已在网络发布。而在新闻的面源方面,“全民记者”所产生的信息,让新闻记者的采写量成为沧海一粟。专业媒体,在“全民记者”面前,时效性和广泛性上,都难以胜出。

这就是传统媒体要进行角色转变的原因。信息发布平台、内容提供商和“新闻矿工”等角色是传统媒体转变中的几个方向。

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作为县级媒体而言,信息发布平台角色是诸多角色中的重要一角。传媒中心业已建成的网络社区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等已经大有所为,其中舆情收集更是赢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下一步,管理和完善这些平台,并向着本地特色、活泼有序的方向发展,是管理者特别要关注的地方。

“新闻矿工”角色。是指从网友、“全民记者”在自身信息平台上发布的所有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跟进和挖掘、做深做大,从而实现信息平台价值和信息本身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传统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做精做深的重要方向,是《今日千岛湖》要特别注意发挥作用的领域。

内容提供商则主要是大型媒体应该重视的角色转换。比如杭州日报集团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手机终端,依靠自己的平台和内容,向受众和其他媒体提供各种各类信息。新华社等高端新闻社,广集网友信息,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作为正式信息提供给其他媒体采用。

 

 

五、构筑“全媒体”系统流程的几点建议

 

无可否认,要全面拥抱“全媒体时代”,我们也要和国内、省内的主要媒体一样进行“流程再造”。目前中心整体流程已处于一个稳定期。如要进行针对“全媒体”进行改进,其空间更多的是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上,以追求总体时效的明显提高。

在记者层面,是要强化记者的“全天候在线性”,即记者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开展采访写作,作品亦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传入稿件系统。领导在去年年终务虚会上,曾有过“一线记者无线化”的设想,这个设想十分切合“全媒体”要求。目前,中心已为一线记者配有两只无线网卡以备紧急时作用。建议将这一做法扩面实施。

在稿件审批环节,已有的流程是符合“两报一网”当前时效性要求的。相对而言,新闻网的时效性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闪亮表现外,日常新闻的时效性上还是有提升的余地。鉴于要保持一贯时效性的高紧张度工作状态,故而如若实现一贯时效性,稿件签批、审稿、报网发稿先后规定等,还需要作流程统筹、职责设定、人力调配方面的统盘考虑。

编辑告别手工画版时代。为提高编辑效率,建议实施编辑自动化画版。即各版编辑舍弃传统手工操作、转而学习使用电子排版系统,同时强化电脑房统版和美编功能,负责对报纸整体视觉效果进行把握和提高。各编辑在较好掌握排版系统之后,即可在以往手工画版的时间里实际完成制版。之后在修改、校对等环节上,更可大大减少中间环节,从而缩短操作时间,电脑房工作量也因此大为减轻。同时,各版编辑因为可以自行画版,主动性大为增强。利用自动化制版的便捷,编辑们进行版面探索创新、交流也十分方便,成本很低。

进一步提高中心以自动化办公系统为主的内部网络的自动化程度和功能拓展。“全媒体”意味着时效的最大化,系统自动化工作应是在不断地改进之中。比如每位记者稿件数量统计、采用稿件统计、下乡情况统计的自动化汇总等,都可以减少记者、编辑及各部管理层的事务性时间消耗,最终能提高各环节时间的整体性,降低时间的琐碎化,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最后,“全媒体”中的新闻人毫无疑问地处在了更加紧张的新闻传播链条中,工作强度将迫使新闻一线每个岗位上的人都处在“高能耗”的状态。因而,消解记者、编辑等一线员工工作压力,保证他们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精力、精神、学识的补充,并有所提高,是构筑“全媒体”系统时应当充分重视并有所举措的一环。“新闻职业是年轻人的职业”,意味着年轻的媒体人在劳逸结合、充实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能激发职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结语“全媒体时代”不可避免。与引领“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之间的距离正是是我们当前的不足,也正是传媒中心未来进步和提升的空间所在,是目前我们中心上下共同努力的着力点。

本文认为,“全媒体时代”代表的是一种技术和趋势,这种技术与趋势根本上更是一种理念,是对新闻传播过程中内容和时效的极致化追求。这一追求,表面上看是建立在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传播理念之上,但其总体内涵里,需要更多学科门类的支撑。在我们已经在业态形式发展上取得良好的局面后,注重从内涵上理解把握“全媒体时代”,进而作出完善和切实的应对和部署,为更好引领我县新闻事业“全媒体时代”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流程、制度和战略支撑。

 

 

 

 

参照文献

①全文综合参考新华社主办《中国记者》、人民日报社主办《新闻战线》、杭州市记协主办《杭州新闻界》、杭州日报《新闻纵横》等期刊近年来相关文章,以及新闻界开展的全媒体发展研讨、论坛等内容。

百度(www.baidu.com)词条“全媒体”

③李希光,20101129日钱江晚报B9版。

④陆定一新闻定义,《新闻传播学》第4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项德生、郑保卫主编。

 

 

(程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