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2-04-10 16:30:54   
兰亭雅集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

管 樟 平

 

中国书法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至东晋王羲之才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甚至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就王羲之本人来说,他是一个晚熟的书家,直到其晚年才完全成熟,达到其光辉顶点。梁代书法理论家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尤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唐孙过庭亦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在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这些都说明,王羲之的佳作,都是在会稽写出来的。从史料知道,王羲之永和七年才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那时他刚到知命之年。这在古代,完全符合“老年”的传统说法。

对照原作,王羲之的许多书作,如《寒切帖》、《初月帖》、《十七帖》中的许多帖,都是在会稽所写。

现传《兰亭序帖》的原作是否为王羲之所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历史上的永和九年,王羲之约友朋、下属和儿孙在兰亭聚会修禊、饮酒赋诗,他还为诗集作序,都确有其事,见于《世说新语》等多种记载。当时所作诗37篇也都流传至今。总之,兰亭雅集无论从参与的人员、所作诗文、或对当时环境的描述,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简谈一下与雅集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修禊的风俗

关于修禊,即祓禊:祓,犹拂也;禊,洁也。唐《初学记》载:“韩诗章句曰郑俗上巳溱、洧两水之上。秉兰祓除。”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沈约《宋书》曰:“魏以后但用三日,不复用巳也。”意思是:在每年的三月上旬之巳日,用流水洗濯宿垢,去病消灾。此风俗最早见于郑国:“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拔除不详。”后被各国普遍采用。致于流水酒,有人认为始于周公卜成洛邑之时。曹魏以前,祓禊在三月上旬之巳日,在三月初四。曹魏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故王羲之组织的修禊活动,亦应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二、王羲之修禊故址及其后世变迁的原因

“亭”是一基层的组织名称。以“兰”命名,据说与越王勾践曾在此地种兰花有关。现在的兰亭景点已非原王羲之等修禊之地,这已为大家公认。现在的兰亭为明代沈于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主持始建的。但原址在何处?为何曾多次迁移?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古今有关的记载很多。有的不够准确,还曾引起不少的混乱。所见以今人绍兴水利局长盛鸿郎先生的考查最为翔实可信。先简介如下:

先生根据当时参与修禊活动人员的诗句和兰亭序文所描写的周围环境,对照现在的地理形势,得出原址在今兰亭以南1.1公里的新桥村南附近的结论。理由是该地山势最高、河谷、映带情况都与兰亭序文和其他诗文所描写的状况相合。

永和九年雅集以后,兰亭景点曾有多次迁移,迁移的原因,先生认为,都与兴修水利有关。

在雅集45年之后的隆安三年,当时的内史谢为了防洪和土地的灌溉,在现兰亭和古兰亭之间修建了一个池塘,水面积0.7平方公里,蓄水量200万立方米,总库容量1000余万立方米。次年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为内史,将亭移在水中。大概是亭被淹没或损毁,六年以后何无忌又“起亭于山椒”。其后又有移亭至湖口等说。唐大历年间,鲍防、严维等三十七人曾在该处联句。但具体地点已难考查。大约在唐宋、宋初,左塘溃决,又在天章寺内修建了宋兰亭。元代至元年间,还建了右军祠和书院。至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以后再无大的变动。先生认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虽有可取之处,但郦氏本人并未来过会稽,所记又过于笼统,故也引来不少混乱。

三、参与永各修禊的人员及其有关情况

《兰亭序》文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中流觞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是一种怎样的诗情画意。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参与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关。

假如不局限于参与者当时的任职和成就,而是从发展的潜力和后来他所取得的丰功伟来来说,这42人之中,不乏有着文化史、政治和军事史上流芳千古的一流人物;也有在东晋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人和武将。同时,又是诸如王、谢、郗、庾等高门世族聚集的一个缩影。

例如王羲之,他在当时已是公认的书法权威。后来又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在古代书法四贤中占了一半。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带军职右军将军,官秩四品。但在这之前他曾任护军将军,护军将军为三品,故他的品级应为三品。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中书令掌机要,出纳帝命,和尚书、门下一起,是事实上的宰相。

谢安,当时虽然只是琅王友,但其名声已经极大。他出山以后,官至太保。作为征讨大都督,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挽救了东晋。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文采风流亦为历代称赏。其弟谢万,当时为司徒左西属,后官至出事中郎、豫州刺史。后受命北征,兵败被贬,也是一个修养很高的文人。

孙绰,著名的文人。当时为左司马,后官至迁尉卿。著述宏富,其《游天台山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影响巨大,有“掷地有声”的成语。《兰亭诗集》由他撰后序。其兄孙统,为前余杭令,亦善属文。

郗昙,郗鉴次子、王羲之媳弟。官至北中郎将,曾是王献之的岳父。亦有文才。

庾友、庾蕴,均为东晋重臣庾冰之子。桓伟,疑为桓温之子。

参会者有现任或曾任的县令六人,参军、主簿、司马等14人。

王羲之七子中除第六子操之以外,都参加了修禊。时献之只有十岁,所谓“少长咸集”应指此。其中除献之因年少不会做诗,被罚酒以外,其他都有诗作,凝、肃、徽之还都作了两首。连凝之之子蕴之也有诗作。王羲之的诗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表达了他锐意创新的思想理念。

总之,这次的参会者,既有中国文化、中国书法界的顶尖人物,也有杰出的战略家和文武皆备的各种人才,以及诸世家大族的稚儿小子。是一次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自然、天伦情趣的交流活动,并对后世产生了并仍在产生着深刻影响。

四、兰亭雅集和《兰亭序帖》问题

永和九年,王羲之召集42人在兰亭修禊赋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所作的诗文也都传至今日。但现传之原作是王羲之所作还是别人伪托,清代就已有人提出怀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兰亭论辨”直至今日,仍未结束。争论的要点,就我个人理解,可以举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传《兰亭序》书法与当时的时代书风是否相合?《兰亭序》书风的来源何在?

2、《兰亭序帖》与没有争议的王书,如《十七帖》等笔法、风格是否一致?

3、唐何延之的《兰亭记》等是小说还是信史?

4、《兰亭序帖》文字比《世说新语》所载多出一百余字是怎么回事?

5、唐太宗、智永辫子虞世南等为何没有有关《兰亭序帖》的直接言论?

还可举出一些,现在只先提出以上几点。

王羲之《兰亭序帖》是个有争议的作品,即便有一天证明原作确实出自王羲之之手,它也不能代表王羲之所反映的王书的多种面貌和“道微味薄”等丰富、深刻的内涵。故近年来有正说《史记》、正说“清史”等等火爆,这也是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