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尴尬 担起责任——浅谈县级党报如何做好批评报道
  发布时间:2012-04-10 16:30:13   

 

 

【内容提要】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最强有力的形式,它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作为县级党报由于其特殊性,批评报道一直处在弱势地位,如何走出尴尬,让批评报道在县级党报这块传统媒体平台占有一席之地,以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是本文作者意欲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县级党报 批评报道 舆论监督

 

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最强有力的形式,它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敢讲真话,关注民生,惩恶扬善,坚持真理,而为受众所青睐。但批评报道又是最难把握的报道形式,因为它会涉及被批评对象的利益,容易使对方产生对立情绪以致言行过激,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产生。作为县级党报由于其特殊性,批评报道一直处在弱势地位,如何走出尴尬,让批评报道在县级党报这块传统媒体平台占有一席之地,以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批评报道的涵义和功能

批评报道,简单地说,就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缺点、错误或问题、现象的新闻报道”,它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使用频率很高的“舆论监督”不应该作为“批评报道”的同义词。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还有多种形式可以采用。一直以来我们有将新闻报道分为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的传统,如果说正面报道是关于社会阳光面的、好人好事或建设成就报道的话,那么,批评报道就是关于社会阴暗面的、坏人坏事的报道。

至于批评报道的功能,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功能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批评报道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真实地反映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或问题,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伸张正义、压住邪气,并呼吁我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去着手解决。像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南方报业的《南方周末》在批评报道方面产生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笔者曾在《论我国的批评报道》一文中看到这样一则典型例子,1997年《焦点访谈》央视节目组的记者针对群众呼吁309国道“三乱”现象严重的问题,以搭车人的身份深入山西段进行随车采访,往返三次,行程700多公里,在了解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后,播出了《“罚”要依法》的批评报道,结果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山西电视台得到省主要领导的指示在当地新闻节目中连续播放了三天《焦点访谈》制作的这期节目,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与此节目披露的问题相关的7名违纪民警被清除或调离公安队伍,10名有关负责人被给予行政处分。为此,一些常跑309国道的司机专门派出代表到北京给央视记者送上“斩三乱保国道畅通,除不平赢万众称颂”的锦旗。这真是让人大块朵颐的事!像这样的批评报道产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放在任何时候都会受百姓欢迎。

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最强有力的形式,它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面对时下现代传媒业迅猛发展的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批评报道的功能正日益突出,打开无处不在的网络,你就可以知道,一件秘事、一个丑闻,在这里很快就落得衣不敝体、无处可逃的下场,这也给一些人的言行戴上了“紧箍咒”。如此大的威慑力不能不令人汗颜!当然,网上有真实也有谎言。作为报纸的传统媒体为何不能积极介入最强势的舆论监督,将“真实”的发布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避免谎言的流行?

批评报道敢讲真话,关注民生,惩恶扬善,坚持真理,因而备受青睐。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新闻媒体,批评报道都应该得到重视,而且要做好,做出影响力,这样才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最强大的社会支持。

二、县级党报批评报道面临的尴尬

作为一家处于县级党报地位的《今日千岛湖》,应该说多年来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像“山城小语、”“龙山夜话”、“呼声与建议”等栏目的言论监督,还有“记者巡查”、“记者观察”、“立此存照”等专栏稿件或是图片同样发挥了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这些栏目也因此受到评报员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你很难从中找出几篇可以归属于批评报道的文章,因为数量方面偏少,就更不用说质量了,这无疑就削弱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效。

不单是《今日千岛湖》,批评报道在其他县级党报中基本都属于凤毛鳞角,难得一见,即使见了也大都是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或是没有目标朝天放空炮,最后的批评对象都落在了“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呼吁有关部门去管一管”、“不知道此事该有谁来管”等等,责任意识强的部门可能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解决其中个别问题,但大部分的声音仿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了。县级党报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也是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的。

(一)主观上,作为地方新闻媒体,特别是记者,本身不愿意涉及批评报道。

县级党报报道的对象仅限于本县的人与事,一旦不小心触犯了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利益,那接踵而至的麻烦就大了,今天这个电话,明天那个上门,更有不客气的会扬言“上法院告你们!”尽管我们理解他们的情绪行为,但新闻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假如因此经常被干扰,那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

作为一家新闻单位如此,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平日里经常打交道的也就是县内的机关部门和乡镇了,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像上一级新闻媒体那样,可以把批评报道的矛盾指向下一级,权益关系牵扯不到自己亲朋友好友交际圈。所以分析一下记者对批评报道感到棘手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批评有所顾忌,涉及人情关系等;2、遇上被批评对象的过激言行,涉及记者的人身安全和名誉;3、记者有时做无用功,花了很大气力采写却得不到报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采写的稿件被“枪毙”了)。所以日常情况下,记者一般不会主动出击去做批评报道,往往是老百姓反响比较大,单位领导提出了要求,才有底气去采写,而且往往是文章发出去了,记者还要提心吊胆地等待着 “电话”。

(二)客观上,县级新闻媒体权力受限,无法施展批评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今日千岛湖》只是一张县级党报,而且在2004年全国性的报刊整顿中,和其他许多县一级的同类报纸一样被取消了“国内刊号”,尽管这个刊号有与无对地方来说影响不是太大,但总是留下了被人随时可以抓住的法律上的“把柄”,这是权力受限之一。最主要的是县级党报在权力上还有更强大的无形限制,因为它是县委主办的一张报纸,它的声音就代表县委县政府的声音,所以在舆论导向上必须“谨小慎微”。问题是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批评报道就是一种“负面报道”,他们将其视作洪水猛兽,认为搞批评报道既有损形象又影响社会稳定,据说有些地方就明确对地方新闻单位提出,批评报道不准放到第一版,有的甚至提出本地报纸只能宣传光明面,不搞批评报道;而对上级或外来新闻媒体,他们则要求相关部门封锁“负面消息”、“加强公关”等等,千方百计抵制批评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批评报道在县级党报上难觅踪影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权力上的受限,“无冕之王”也只能是个冠冕堂皇的称号了。

三、县级党报如何做好批评报道

针对媒体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县级党报应该跳出藩篱,打破束缚,在坚持唱好主旋律的基础上,强化批评报道,使党报发挥更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县级党报如何做好批评报道?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这几方面去把握和努力。

(一)在报道内容上选好材是关键。

首先,批评报道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所反映的问题不应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典型性的问题。因为批评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某家饭店为谋求经济利益而经常欺客宰客,因其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作为一条批评报道的好素材。而如果是这家饭店因为服务员的失误,多收了客人的钱而遭投诉,因其只是一起偶然事件,就只能作为一条新闻而不是批评报道来写。

其次,选择适合时宜的题材。什么是适合时宜?我认为可以这样看:一是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步调一致,政府部门在一段时期专门部署的工作,假如出现背道而弛的现象,就可以拿来作为批评报道的题材,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比如去年我县开始的“五大整治活动”和今年的“国卫复评”工作,对一些有损大局工作的问题和现象,《今日千岛湖》就做过一些相关的批评报道,而且其中有一篇,我认为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即2010119第一版刊发的《排岭村方某的房子该不该拆?》,这之后几篇连续性的大讨论系列更是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声势和舆论氛围,反响很大。二是全社会普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非对错不需要我们重新进行评判。比如说有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城区养鸡养狗问题,市民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都颇有微词,我们就做了很多类似的批评性的报道,也引起了城管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采写时要深入一线、细致到位,倾听不同的声音,做客观公正的报道,并保留必要的证据。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批评报道尤其要如此,因为批评报道反映的是群众的呼声,是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性质可能还很严重,令人气愤。记者碰到这样的事容易动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形成文字,在媒体上公开,则要冷静,慎用主观判断,必须深入第一线认真采访,并注意倾听各方意见,以防止偏听偏信造成的不实。另外,保留必要的证据也很重要,录音、图片和见证人等,都是新闻媒体或记者留待维权的保障。今年《排岭南路一超长烟囱近日“下岗”》一文的报道,因为是四个部门联手出动,我们的记者也准备了录音笔和照相机,所以尽管事后当事人及与其有关系的人来电来访,对某些细节表示质疑,但充足的证据还是起到了作用。不过细读此文,我认为其中个别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可能会让受批评的对象在面子和情感上都难以接受,假如剔除这些主观色彩的东西,可能就会少些节外生枝的事。所以采写批评报道,要时刻牢记:用事实说话,作客观公正的分析,让读者去评判。另外能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那是再好不过的。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让被批评对象与我们的报道面对面,在对方有了改时之后再跟进报道。

(三)在报道形式上要因材而异,在不激化矛盾的基础上,让批评报道更具效应。

有了好的选材,又做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并不等于这篇批评报道就成功了,有时候形式也是很重要的,是采用单篇式还是多篇式,是连续报道还是追踪报道,这都是要考虑的,只有与之相应的报道形式才能保证在减少矛盾激化的同时,产生更好的效应。在前面所提到的《排岭村方某的房子该不该拆》的报道,在第一篇新闻报道推出之后又推出“大讨论”之二、三、四、五、六的连续报道,把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民、网民等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和看法均“晒”之媒体,产生舆论攻势,同时还兼顾了当事方的质疑,给当事人说话的权力,使批评报道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在典型事例之中教育了更多的人。这种批评报道的形式可以说恰到好处,因为“五大整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舆论上要得到群众最大的支持。

当然除了报道形式,报道的语言也是需要特别讲究的。比如尽量少用贬义、讽刺性的语言,因为批评报道的目的是真心实意地“治病救人”,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被批评对象,不能用过激的语言激发更多的矛盾。

(四)从制度上予以保护和激励,让记者有勇气和信心从事批评报道。

要针对批评报道建立相应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尽管对批评报道我们都有必须的送审把关制,但对记者从事批评报道的保护和鼓励还没有成文的制度和措施。相之于一般性的报道,批评报道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无论在采访过程中还是报道见之报端后,记者的言行都会处在一种受制的境地,所以对他们采写此类报道的保护工作应该做在前。比如事先做好必要的采写方案,明确采写对象、采写手段等,以及采写过程中的风险预见,都有必要为记者提前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批评报道出来后,在遇到被批评对象来电来访时如何处理?在不是必要的时候,我认为应避免记者直接面对被批评对象,而要有相应的接待班子,并做好相应的后续工作。另外,新闻单位要提早介入法律咨询,以避免被动局面发生。

为鼓励记者做好批评报道,对采写比较成功的批评报道,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考核方面予以更多的倾斜,对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出来的批评报道稿件,也要给予记者一定的补偿,并对其采写的报道给予公正的评价。

党报的根本任务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的权力包括舆论监督和采写批评报道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在媒体上开展批评,实质上是我们在行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去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批评。因此我们不应该逃避,而要义无返顾地担起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疾苦。与其他省市级国家级的新闻媒体相比,县级党报尽管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它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利用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批评报道,以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只有这样做,我们才真正对得起平时经常听老百姓说的一句话:“我们相信你们报纸!”

 

参考文献:

赵敏:《我国报纸批评报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范敬宜:《批评报道有三种境界》

范以锦 :《传统媒体更应搞好批评报道》

赵友俊 周志兵:《电视批评报道五要素》

范以锦:《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异化”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