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互动放大舆论监督效果
  发布时间:2012-05-10 09:16:44   
报网互动放大舆论监督效果   网络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优势?这是纸质媒体在不断探索的话题。海宁日报在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舆论监督报道中,将网络的时效性、信息量和报纸的公信力、权威性等优势整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水污染的整治,并延伸到整个水环境的整治,放大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寻找污染源 尽显网络快速优势
    海宁虽地处江南水乡,但受纺织、皮革等产业的影响,水质一直来难以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今年,当地政府将水环境整治列入了政府实事工程,水源地的环境卫生成为关注的焦点。3月份,有市民举报长山河水源保护区内,垃圾成片、污水横流。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情况属实。报道见报后,有关部门立即现场办公,组织力量进行清除。
    然而,报社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策划了“暗访水源地污染源”行动,对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卫生开展全面的舆论监督。编辑部在策划时认为,采访小组也就两三个人,如到现场暗访,往往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显得“势单力薄”。如果借助网络优势,发动网民一起寻找污染源,既能迅速搜集到大量想要的信息,又能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是,在组织记者暗访的同时,报社开设了QQ、微博、论坛等平台,吸引网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网民们纷纷将身边看到的污染源向报社反映:“学校护城河简直就是个臭水沟,在寝室里都不敢开窗”、
“像我们乡下这里的河都成垃圾场了……”、“污染源就到经编园区染厂附近找,不仅仅是水,还有空气污染”。在这组报道推出期间,网民发帖、跟帖近百条,点击率1500多次。
    网民参与寻找污染源,其好处不仅仅是新增加了几处污染源,更是发挥了社会舆论场的正面效应,让市民认识到自己既是水污染整治的监督者,又是水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正如海宁市市长对这组报道两次作出的批示:“就是要通过公众监督来促进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督,研究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地保护问题。”

    整治动真格 凸现报纸公信权威
    网络的“海量”信息往往会给人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对网络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劣势。而这时报纸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它可以对信息的真假、好坏做出甄别,尤其是开展舆论监督时,这种“甄别”显得更为重要,哪些该淡化、哪些该加强,从而稳妥地引导舆论向着客观、理性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发挥引领舆论的作用。
    海宁日报推出“暗访水源地污染源”连续报道后,曾有网民担心可能起不到实际效果。一位网民直言不讳地说:“看你们报社也只是一时起兴而已,又会有谁会真的去处理这些问题呢?如果真有心就放下这些无意义的话题,做好你们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但编辑部并不动摇,在一周内刊发了《水源保护区内惊现臭水浜》、《保护区难挡成片垃圾》、《露天粪坑离泰山桥港仅10米》等一系列报道,大量触目惊心的文字和图片让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惊醒,也上广大市民深感担忧和不安。
    令人欣慰的是,报道刊出后,特别是在市长作出督办批示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力量清理河岸垃圾,增加收集垃圾次数,在外地居民较集中的生活区增设流动厕所,加强河道沿岸巡查等。
    随着连续报道的深入推进,环保部门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春雷一号”行动,对饮用水源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水利、城管和所在街道等职能部门针对各自的疏漏之处,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这些举措也让读者和网民的心情从气愤、担心转为放心、赞许。这充分显示了报纸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

    促长效管理 报网互动放大效果
    海宁日报在推出“暗访水源地污染源”的报道中,与网络有机互动,各显其长,发挥了1+1>2的作用。
    在“寻找污染源”阶段,发动网民挖出了一大批污染源。在“助推整治”阶段,报纸刊发了《同饮“一江水” 同把水源护》等评论,阐明了“此水已非治不可”的观点。与此同时,配发了网友的“微评”,对排污企业的不法行为和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进行鞭挞,呼吁广大企业和市民都来保护水环境。一位网友言语辛辣:“保护区范围不是很大,为什么一头死猪这么大的一个目标都发现不了?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巡查,消灭卫生死角。”更多的网友“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正是报网互动合力发挥的作用,“暗访水源地污染源”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嘉兴和海宁两级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及《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执法检查,加快了政府治理水污染的进程。有关部门在治“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规范污染环境行为。
    (作者:海宁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