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网络时代 提升媒体品质
  发布时间:2012-06-19 09:08:30   
融入网络时代 提升媒体品质   2012年伊始,有着28年办报历史的浙江法制报全新亮相,从容量、结构、栏目、版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日常版从原来的8版变成了12版(其中《明镜周刊》为16版)。新版面中新增了网事、求证、平安、热闻、在线、律师、警界、庭审、海外等板块。通过有力度的改扩版,大幅度提升了报纸的信息量、可读性、时效性和鲜活度,在继续发挥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同时,让报纸凸显亲和、实用、时尚的元素,提升了报纸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动起来,融入网络时代
  浙江法制报作为一家行业媒体,在媒体定位、受众范围、媒体结构、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方面,都与其他媒体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一部分来自专业报自身特有的行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但更多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内容选择上自我禁锢,呈现方式上刻板僵硬,市场开拓上办法不多。正是看到了这些劣势,浙江法制报近几年来不断加大改革步伐,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在新闻内容、专业服务、叙事方式上大胆创新,以满足市场和读者的需求。
  在改扩版之前,浙江法制报在市场化道路上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综合性法治网站,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微博律师群,开通了全省第一份普法手机报,开办了一档合作的法制类电视栏目。这些尝试,让浙江法制报初步迈入了以报纸为龙头、浙江法治在线网站为纽带,融合专业报纸、门户网站、普法网群、微博平台、手机报、专业期刊为一体的融媒之途。
  浙江法制报的改扩版,也充满着这些跨媒体的元素。如“网事”、“在线”、“Q聊”、“求证”等板块,一方面主动与新媒体对接融合,大胆地吸收网络元素;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网络传播碎片化、泥沙俱下的劣势,充分体现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权威。这样的改变,不仅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更充满了时尚感和灵动性。
  把服务做活。法律服务是浙江法制报的特色,报上刊登的一些案例分析经常被社区干部抄写在黑板报上,用以普法宣传。改版之后,报纸继续加大服务新闻的报道力度,一方面通过“律师”等版面,发挥微博律师群的作用,及时解答读者的问题,做读者24小时的法律顾问;另一方面提高法律服务类报道的质量,不仅是以案说法,更让法律服务符合时代潮流,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百姓生活。如网上发布了一组“小偷记号”引起网友议论,真的,假的?大家众说纷纭。刚好,有一名宁波的社区民警也发微博,说他在办案中也记下了一些盗贼记号。记者随后作了深入采访,在“网事”版推出了《这些盗贼记号,你家门口有没有》的报道,并附上民警从办案中搜集的一些盗贼记号图标,向读者澄清网上的版本并不靠谱。报道一出,许多社区干部就组织志愿者拿着报纸挨家挨户地寻找盗贼记号,上虞的一名社区主任特意打电话给报社:你们说的记号,我们还真的找到了不少,要谢谢你们。这个新闻线索来源于网络,经过记者的采访融入了不少服务信息,读起来轻松、入眼,用起来真实、可信,颇受读者的欢迎。
  把报道写短。一说起专业类媒体,一些人脑海中就会浮现“生硬、枯燥”的形象。事实上,法制类报道既可以在深度报道中有所作为,又可以在有趣、生动的法治生活类题材上大展拳脚,不求大而全,但一定要有温度。改版之后浙江法制报就从后者着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Q聊”板块中,用QQ聊天的方式报道一些来自社会生活的法制小故事,这些故事题材并不重大,却是读后惹人发笑,笑后引人深思的。在“庭审”板块中,用写故事的手法从某一个侧面剖析一起法庭案件,角度很新,切口很小,读起来就像看一幅法制漫画,短短几百个字浓缩了庭审中的矛盾冲突、人情冷暖、法理争论。在“现场”板块中,用记者播报、民警日记、检察进行时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感用最生活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一口痰后,高速公路上满地找牙》一文,说的就是一个老太太在高速公路上吐了一口痰,结果把假牙吐了出去。一家人在高速路上停车找牙,最后交警帮了这个忙。记者用幽默的笔调记录下这个故事,却将情理、法理交待得十分透彻。
  把网络用透。改扩版之后,浙江法制报一方面充分挖掘记者在微博上发现线索的功能,要求所有记者都必须开设工作微博,并建立了网络巡查机制,由此掌握突发新闻的第一手爆料,了解社会热点的最新动态,改变了过去信息闭塞、耳目不灵的缺点。同时,报社充分利用网站、官方微博、法学专家库、浙江微博律师团的优势,及时将网络热点在报纸版面落地,做出法制特色。韩寒与方舟子之争,是今年微博最热门的事件之一,很多媒体都做了报道。浙江法制报的报道却有其独特的角度。如上海一位律师在微博上爆料:韩寒去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咨询法律问题。这条微博,透露了两条信息:一是所有媒体都普遍关注的,韩寒要状告方舟子;二是被其他媒体所忽视的:律师随意透露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是不是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情理?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约请本报微博律师团、浙江省律协的专业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法律围观,使得报道既反映社会热点,又有法制媒体的独特视角。除了对微博新闻的深度挖掘外,我们还开设了派出所里的微博故事、微博求证等一系列栏目,目的就是更加主动地去拥抱网络时代,为我所用。
  走出去,拓宽报道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与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专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时效、报道深度、报道角度上,都存在短板。如何取长补短,也是浙江法制报这次改版的主要意图。这次改版,结合了“走转改”的要求,许多栏目的设置都要求记者走基层,赴现场,用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采访,对新闻事实作客观清晰的再现或构建。
  领域见“宽”。过去,浙江法制报的一些采编人员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法制报道就是政法报道。事实上,法律无处不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改扩版中,我们在拓宽报道领域上作了有益尝试。如加大了社区新闻的报道力度,与司法局合作在社区开设基层采访点,并结合律师进社区的做法在社区开设“法律讲堂”和“社区调解室”。法律讲堂从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问题入手,本着方便群众生活、及时告知群众最新信息的宗旨策划活动、进行采编,比如核辐射怎么防、借钱怎么借、保健品怎么吃等等。为此,记者必须经常到社区,与大伯大妈们聊天,和社区干部一起布置法制课堂,请专业律师来当法制老师。这些栏目,从策划选题到稿件见报,都追求生活与法律的完美结合,深受居民和读者的喜爱。我们还开设了“房产”版和“海外”版,前者用法律眼光来解读房产新闻,后者将海外法治新闻尽收眼底,大大扩大了报纸的报道面,增加了报纸的信息量。
  速度见“快”。改版后,报社加强对现场新闻、突发事件的报道力度,要求记者首先要快,做到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其次要勤,多跑现场,多下基层。“现场”版,就是为追求快、新、细而开设的一个版面,“逼”着采编人员跑下去、走出去。如在追踪报道杭州余杭民警帮助“刑案遗孤”的感人事例中,记者主动请缨赴河南做这组报道。他认为,只有去现场,才会感动自己,从而感动读者。“刑案遗孤”的家在一个山区县的偏僻山村,两天的舟车劳顿,让记者的脚上沾满了泥土,却让笔下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对现场新闻的追求,也让许多记者放弃了休息时间,奔波在路上。如在龙年春节第一期报纸上,报社组织策划了“龙乡平安庙会”的采访报道活动,记者和编辑一起出动,利用春节假期走访了11个地名中带“龙”字的乡镇、社区、农村,用5个整版有图有文有点评地还原出“平安”这一共有的年景。现场感十足,又充盈着平安喜庆的节日气氛。
  笔调见“软”。法律是严肃的,但法治新闻却可以是清新、时尚、充满情趣的。在改扩版之后,浙江法制报大量运用大图片、图表图示、插图、漫画等多种视觉元素,版面冲击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有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记者改变叙事方式,吸收都市类媒体长处,将笔调放软,将新闻写细。2月17日,报纸用一个整版描写了一位母亲和公安局的“恩怨情仇”,题目为《这个案子里外涌动着太多的温情》。故事的主人公因一起借款纠纷对公安局充满了怨恨,办案民警却从未放弃对她的帮助,10多年来一直帮她调解纠纷,近日在得知她收养的孩子生了重病时,又伸出援助之手。主人公对警察从恨到爱的心理转变过程充满了戏剧冲突,记者从细节入手,娓娓道来。同样,我们用了一个整版的容量,追踪了青田县12岁小学生蔡力芬和同学艰难的上学之路:从家里到学校,100多名孩子每天要走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坐两个多小时的“校船”,穿越一个水库。他们不是备受舆论关注的坐校车的孩子,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专下去,突出专业特色
  “内容为王”是平面媒体立足传媒业界的不二利器,尽管面对报业转型与新媒体崛起的双重挑战,不断深挖传统媒体资源仍然是专业报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浙江法制报的优势,在于其有一群忠实的政法读者,有多年在政法界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有一个在全省具有顶尖地位的法律专家库,以及一支具有法律素养的采编队伍。改扩版的一个方向,就是将优势不断放大,力求在深度报道中有所作为。
  做精主题报道。宣传政法中心工作,做好政法主题报道,是浙江法制报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抓手。在改扩版时,报社要求采编队伍学会重大主题报道的“小微化”操作,在内容上求精、在形式上求新,把重大主题蕴含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报道之中,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如在我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中,浙江法制报开设专栏,从写人入手,关注在政法基层一线的“平民英雄”和“老黄牛”,挖掘他们身上的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今年2月7日,为了营救2名身陷火场的村民,江山市公安局上余派出所民警高剑平、姜方林3次冲进火场,其中高剑平受了重伤。得到消息后,报社整体调配资源,利用驻衢州办事处记者的地缘优势,尽快赶到现场获取图文信息,使稿件有现场有深度,并以《勇士三进火场救出两人不幸重伤这样的人民警察靠得牢》为题,及时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随后,记者又赶到江山,对新闻素材进行再挖掘,继续采访受灾农户、民警同事、周围邻居,继续把新闻做深做透。“平安”是改扩版后为宣传“平安浙江”建设、做好主题报道专门开设的版面,其主打稿一样追求“以小见大”。丽水市莲都区一个山村3年前发生了一起火灾,一位无名英雄在救火受伤后独自离开。3年来,村民们苦苦追寻,最后无意中在青田消防大队找到了这位当年的英雄。这篇“寻人记”,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读来像一篇悬疑小说,一改正面报道乏味枯燥、令人敬而远之的印象。
  做“俗”普法宣传。专业报的一个功能,就是将艰深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运作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改扩版中,我们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新增了“律师”、“警界”等栏目,提升了“看法”、“实话”等一批具有专业特色、行业支撑的版面。识法,就是普法,既要符合读者口味,又要有法律深度,将法理讲透。“看法”版,选择的都是生活中的法律话题,如2月9日的主题是《烟花爆竹的情与法》,2名法律专家围绕污染、腐败、公共安全等话题,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中国传统民俗进行了深入的法律分析与解读。“律师”版关注最活跃的法律从业者――律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畅谈职业经验、交流办案心得、纪录成长点滴。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最前沿的法律观点,最精彩的法庭辩论,同时这个版面也提升了浙江法制报律师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做强舆论监督。浙江法制报一直以“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邪恶”为己任,改扩版一个多月来,采编人员秉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不动摇的方针,做强舆论监督报道。磐安县某乡村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凶手是一名长期有精神疾病的村民,受害者家属索赔无门。记者调查后发现,整个磐安县竟然没有一所具有精神病鉴定、救治的医疗机构,导致数百名精神病患者处于“失医”状态。报道发出后,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浦江县黄岩工业园区的有害垃圾一烧就烧了7年,居民苦不堪言;联通公司不尽禁烟义务,放任劝烟顾客在营业厅挨打;嘉兴2车黄土被人倒在闹市区,政府部门无人敢管……对这些事件的公开曝光,体现了浙江法制报依法监督、弘扬社会正气的决心和力度。
  改机制,创新将成常态
  对于专业类媒体来说,改扩版应是一种常态,只有改,才有生机,才有出路。而改,需要一支出色的采编队伍,为此,报社在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盘活采编资源上,积极推进机制创新。
  轮岗互学――通过设置轮岗制度,积极引导专业型人才向专业复合型人才转变。目前,报社编辑中心已经完成了和网络中心的轮岗,编辑掌握了手机报编发、微博维护等新媒体技术,网编也开始熟悉报纸采编流程。
  小工作室模式――一些版面固定编辑和记者组合,及时沟通,打破中间环节,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流通中的折损。一些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则采用“项目制”操作,打破部门限制。
  首席记者和编辑制度――为让更多年轻记者成长为业务骨干,报社内部每一个季度都要评选一名首席记者和一名首席编辑,并每个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评选零门槛,标准就是新闻产量和作品质量,公平竞争。
  设立激励机制――每个季度报社都评选“四好”(好稿、好版面、好图片、好版式),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意奖,鼓励员工群策群力为报社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