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传媒研究》:实现新闻与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2-09-26 14:39:32   
《北方传媒研究》:实现新闻与文化的融合

    张志新

    今年3月6日,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代表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举办了主题为“担负文化繁荣重任 推进新闻文化事业”的研讨联谊会,贾庆林发来贺信,孙家正、柳斌杰等领导同志作重要讲话。通过研讨和联谊,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我国新闻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新闻与文化的结合、汇合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大家族中特色鲜明的新闻文化。新闻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不断传承和延续,它承载着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传播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成果、汲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来文化等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文化与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文化对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开文化,媒体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源泉。文化关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合于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就会得到新闻人的重视并被媒体采纳和传播,而不适合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则不会得到新闻人的重视而不被媒体采纳和传播。文化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初始动机、表现形态、发展过程和期望结果。文化影响了传播行为,文化本身也是经由传播活动才得以不断传承和创新。

    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新闻事业不仅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也是我国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它们为文化的传承、革新和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使文化传播可以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当代新闻媒体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采用先进的保存手段和传播技术,不仅使我们可以共享古老的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还能引发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促进传统文化现代意蕴的开掘与创新。文化产品从生产、传输到交换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参与。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新闻传播的灵魂和主心骨,而新闻传播则是文化的翅膀和播种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新闻界对新闻文化的关注度也得到很大提升。1989年,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20多年来,促进会注意发挥自身知识型会员交集优势,深入研讨新闻媒体和传媒集团的宣传业务和经营发展问题,推动了地方新闻媒体传播力建设。近年来,促进会开展了多种业务交流,积极探索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的深远影响,向新闻界宣传、推广和普及数字传播的理念和营运思想,对广大新闻传播单位加快转变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赢得了业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努力提高新闻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形成传输快捷、技术先进、覆盖全面的新闻传播新格局,以促进我国新闻文化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这是目前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应当将新闻文化科学化水平提高的重点,放在加强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努力培养一批敬崇中华文化、敬仰中华文化和敬畏中华文化的高素质新闻人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引领新闻传播的时代风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解读中国文化,进而影响世界,推动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具体而言,我们应当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强化新闻人的文化素养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树立新闻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新闻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工作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加强新闻人文化素养建设的重点所在。它既要表现出价值目标,又要体现价值准则和尺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新闻文化的灵魂,更应是全体新闻工作者共同的价值指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必须全面地掌握其基本观点,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诚信和责任,“想群众之所想,道群众之难道,帮群众之所需”,时时、处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恰恰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契合点。古人云:文明者,人以文而明,人无文则暗;文化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崇尚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也是新闻工作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大力传播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崇文、明理,为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贡献毕生的精力,既是文化人的神圣使命,又是新闻人的历史重任,新闻和文化的双重使命担当,必然是新闻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之所在。改革的步伐铿锵作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闻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人民同行,和改革同步,以全面适应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要用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视角,昂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舆论,使新闻工作不断迎新、出新、创新,以全新的面貌为广大新闻受众服务,提供大量的新鲜活泼、异彩纷呈的新闻产品。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确立的理念,也是新闻工作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多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新闻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各类新闻作品。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生产大量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准、群众喜闻乐见并能传之久远的新闻作品,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工作者文化素养的具体体现。当下,各种思潮、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相互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所以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必须驾驭复杂的社会舆情,在政治上、思想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牢把握新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正确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领人民群众踊跃投身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与此同时,我们的新闻作品还必须以反映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认真研究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研究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舆论环境,推动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的创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最佳的表达方式将各类信息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一起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这样的新闻作品才称得上是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广播电影电视局、吉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以后,激起了广大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敬畏和崇敬之情。该片透过长白山的自然景观,深刻挖掘其人文意蕴和民族精神,站在历史文化的制高点,用大文化视角审视长白山,讴歌长白山,图像雄奇壮美,解说娓娓动听,音乐更是锦上添花,它们相互协调地表现了长白山作为中华名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精神的历史演进过程,深刻揭示了长白山的精神内涵,给人以生机、给人以活力、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勇气。高素质新闻人才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该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的作品自然是越多越好。

    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的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闻工作的根基也在人民。新闻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样表现在自身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我们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家朝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迈进。新闻工作的对象应该是人民大众,新闻工作的地点应该在人民大众伟大实践的第一线,应该在最基层。我们的脚印不仅要留在城市和乡村,而且还要留在雪山、草地、海岛、密林深处和戈壁沙漠,要毅然决然地与那些“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彻底说拜拜,真正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更多地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要求,把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反映,接大地之原气,修清新之文风,进一步拉近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写出人民群众想看、爱看、看得懂、用得上的新闻作品,生产更多反映现实、纪录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云南《都市时报》关于陆良八位农村老汉坚持30年绿化荒山的连续报道,以《种树30年》、《离家30年》、《奉献30年》为题,图文并茂,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陆良“八老”的朴实情感和奉献精神,许多读者看了“八老”为绿化荒山而粗糙、干裂的手脚特写照片后,内心深处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全国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长岳跃生在参加两会期间获悉这一信息后写下了这样的话:“他们绿化的不仅仅是荒山,他们绿化的是我们社会的精神高地;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他们种下的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物质的东西添加了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了“八老”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一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走基层报道,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加快文化“走出去”的坚定步伐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硬实力的反复较量,而且包括文化软实力的激烈角逐。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速度,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文化软实力还比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在抢夺“麦克风”和话语权的斗争中,我们常会处于不利的境地。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使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相匹配,进而让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的文化竞争,告别“西强我弱”的世界舆论格局,用伟大的中华文化影响世界,推动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的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使这批人才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

    要有的放矢地调查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积淀、文明建设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当地新闻受众的思想观念,阅读、欣赏习惯、思维习惯和接受习惯,然后有针对性地通过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用多种多样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信息和文化,帮助他们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同时使我们的新闻媒体本身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加强新闻人的文化素养建设,实现新闻与文化的融合、新闻人和文化人的嫁接,使新闻人成为优秀的文化人,进一步提升新闻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