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如何看问题与抓问题
  发布时间:2012-10-15 15:14:35   

积累:如何看问题与抓问题

――简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归国劳务人员在图们江畔建起一座“百年部落”》

    文/俞昌振 崔胜虎

    2011年,吉林朝鲜文报社金清洙的通讯《归国劳务人员在图们江畔建起一座“百年部落”》一文获得了第21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二等奖。这是以朝鲜文出版的报刊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

    作者讲述了一位归国劳务人员(这正是朝鲜族农民的主流)用劳务赚来的钱投入到图们江畔家乡建设,恢复修建100多年的陈旧传统韩式民宅,并以这个“韩屋”为中心建起“百年部落”民俗村的整个创业历程。

    归国劳务人员创业和民俗村建设没有什么新的新闻点,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一个平凡的劳务人员身上挖掘出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劳心处事,爱家乡、爱民族的民族情怀。

    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到的一样:“告别了为温饱而犯愁的过去,过上宽松一些的日子后,我就开始关注社会,关心起我们的民族。”在我们这样一个改革、建设、发展、进步的时代里,新东西层出不穷,有些东西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现实的切身的利益,中国农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往往带有全局意义。

    生活中的许多新鲜的人和事,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样新鲜的人和事,就是我们观察了解采写的源泉、原则和方法。作者身为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资深记者,满腔热情地深入到基层,用女性特有的观察力了解,采访,创作。她经历了报业改革时的“下岗”过程,经历了我国边境城市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作者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这种看问题、抓住问题的能力,这是本作品取胜的根本基础。

    为采写这篇报道,她自掏腰包来回乡间50多公里的采访地10多次,和作品的主人公在炕席上交流、采访。她在采访中看到了主人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高贵精神,并尽力去理解他,挖掘他内在的东西。最后作者和主人公在“热爱民族的心”上产生了共鸣,作者在为日趋没落的村庄痛苦、叹息、冥思苦想时,主人公的创业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产生了共鸣。这种共同的情怀为基础的共鸣和感动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文章中作者还用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描述了主人公的敬老、爱乡之情。全文没有华丽的言辞和壮阔的激情,而以淡淡的描写和直率的对白来给读者展示主人翁的情操。(作者单位:吉林朝鲜文报)

    附原文:

一归国劳务人员在图们江畔建起一座“百年部落”(节选)

    ……

    百年传统房屋招来燕子搭窝

    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金京男(58岁)结束10年海外劳务生活,5年前回到了家乡。国外挣来的钱用在哪儿最合适最有价值?为此左思右想的他,把目光转向了三弟金京泽购置的家乡村庄的一套古老的瓦房。

    建了50年、40年的房子几乎都塌没了,可这个房屋历经100多年只是稍稍倾斜而已。为了利用红松木料,当初拿3000元买下的这个房子,已经空了很长时间,房屋内外杂草丛生。村里的人说,把这个房子拆了算啦。

    金京男通过仔细察看发现盖这个房子时一个钉子也没有用,但是无论是立柱还是横梁相互对接无误,而且经久无损,简直让人感到神奇。房顶瓦片也几乎没有坏的。这样的房屋,拆除可惜,如经修缮也许还有传统文化价值。

    于是,他着手修房。先小心拿下房顶旧瓦,而后用千斤顶顶滑车吊的办法调正房屋。未曾想,此时有不名来路的燕子成双成对飞进屋里,很快在正房里搭起了3个燕窝,而且里屋也添了一个。有道是“风水地理禽兽熟知”,金京男觉得这房子风水好,这种感觉让他兴奋起来了。

    ……

    “完整保存祖先智慧的传统房屋,由我一个人留着欣赏,觉得很可惜。为了让更多的人感悟祖先的智慧,我就以这套房屋为主加盖了13间土墙房,拉运500车石头筑起了院墙,从而启动了民俗村建设。”金京男从去年5月起将自己的所有资金和精力倾注在民俗村建设上。

    走遍东北三省再赴韩国收集朝鲜族民俗文物

    与弟弟一起盖房子筑院墙搜集民俗物件,构筑朝鲜族独有的传统农家村庄,使他想起了早先到“四队山谷”悄悄埋进地里的石磨石。“四队山谷”是20世纪30年代初“北间岛海兰江惨案”中被日本讨伐队残酷践踏的14个朝鲜族村中被人称为“学校村”的地方。这里曾被日本讨伐队夷为焦土,村民被刺刀捅死,或被关进屋里放火烧死。

    侥幸逃生的村民最后离开那血腥的土地,落户白龙村的时候,将当年历史见证物之一即学校前面的柳树移栽到新的生活家园白龙村学校的前方。当时,沉重的石磨石照旧留在了“四队山谷”的山坡上。20年前金京男发现了这些石磨石,他想这些石磨石总有一天会有价值,便把这些东西偷偷深埋在地下。

    弟弟金京泽与村里的人们一起上山找这些石磨石,就是找不到。后在金京男的指引下总算找出来了,但这些笨重的石磨石人力难以搬动。村里的人们还是想出了办法,终于把它们搬上木橇上,3米一拖、5米一拖地拉到白龙村。

    金京男打听到原房主家当年被清算的时候,从同村一个穷人家分配到的一对陶制的缸子至今还保存着,他便去察看。结果,缸面润泽光亮,花纹样式美观大方,一看不愧是高品位的一对缸子。他说明来意,请求把这对缸子作为陈列品用在展示祖先的技能和智慧的有益的事情上。物主听完二话不说,将一直由他擦拭得光泽依然的珍爱的缸子献了出来。

    ……

    金京男虽然自从建设“百年部落”时起才正式搜集文物,但30年前他已经开始关心文物。所以到现在他自己收藏的民俗文物也已近500件。所有这些文物自从“延边之夏”民俗节农家乐活动9月16日开幕时起均在“百年部落”中陈列展示。

    ……

    哪怕一种也要多开发好风俗,哪怕挖地三尺也要发掘好文物

    为了建好民俗村,他把自己的住房干脆由图们市区搬到了民俗部落。“这样,就到父母身边来生活啦……”他悄声叹口气,收住了话尾,两只眼里已经闪出泪珠。

    他说:“我没能给我的父母送终。”他的父母是在他海外劳务期间先后去逝的。从“四队山谷”搬到白龙村来的时候,父亲将李树连根移栽并培育秧苗后,分发给村里的家家户户。于是,一到春天,整个村庄开满李花;一到秋天,家家摘下李子到市场去出售以补生计。这些往事至今历历在目。母亲生前也是天性助人为乐,她既是孩子们的榜样,又被村里人称为“一村之母”。金京男想念着父母,每到秋季就帮助乡亲们把成箱成箱熟透了的李子开车代送到市场。

    ……

    他正在把8平方米多的宽大石头加工成“孝道石”。他准备物色恭敬父母,真心诚意祭祀已故父母,称颂纪念父母功德的富有孝心的子女,将“孝道石”无偿供给他们使用,让他们在“孝道石”上就餐就寝。他说,自己未尽的孝道,如果别人做到了,就用这种方式奖励他们。

    在异国他乡生活10余年间,他未曾忘记故乡山川和故乡人。白龙村是传说中的地方。远古的时候,图们江对岸朝鲜山沟里曾有青龙和白龙。到了思春期,青龙向白龙求婚。白龙羞臊得逃离山林,跨过图们江到这个村庄的圈形拐弯处歇息后又走了。从此这个地方被人叫做白龙村。对于热爱故乡的人来说,故乡的传说也是一种财富和自豪。为了将传说中的故土建设成生活美好、风景如画的地方,他倾尽激情和爱心,在民俗创业的行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的步伐。(本文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二等奖)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