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闻的民生视角
  发布时间:2013-05-07 15:45:31   
说说新闻的民生视角

(邹楚环)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民生新闻在铺天盖地的新闻内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分量。在民生新闻的采写中,往往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近年,《今日千岛湖》在多次改版和策划中,就紧紧抓住了民生新闻的这一发展趋向和内容特点,并要求记者、编辑多关注、多采写,也切合千岛湖实际推出了一系列民生报道和民生栏目。但是随着“民生”倾向的深入,在新闻选材和采写中,也出现了一些“泛民生”的不足。那么该如何在新闻的采写中把握好“民生”视角,如何防止“鸡零狗碎”的泛民生报道,从而切实让民生新闻承担起引导社会主流、推进人文进步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今日千岛湖》的一些报道和采访做浅显的研究和说明。

【关键词】民生     视角

 

在当下新闻界中,不少学者和专家是这样介绍民生新闻的:“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这就决定着民生新闻在内容往往离不开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老百姓最关注、最关心的五大现实问题。

对民生新闻的这些特点《今日千岛湖》把握的大方面是相当精准的,例如在报纸一版推出的一系列栏目、新闻主图片,二版的城乡新闻以及三版的民情专版都把“民生”所涉及的五大现实问题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些报道无论从内容和报道形式上说都是较为丰富的。

然而,一篇好的新闻或者一系列民生报道,并不只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作为评价的尺度;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诠释现代话语权的工具,它好坏的评价尺度更多的决定于报道本身对社会、不同群体和事件发展的影响力。民生新闻亦然如此。

当拿着民生新闻的这个衡量尺度再来反观《今日千岛湖》的一些民生新闻时,则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能回避的缺点或误区:

1)报道内容琐碎

民生新闻以民本理念为基本诉求,主要着眼于社区、乡镇、村,讲述老百姓的生活。经济住房、行车难与停车难、社会保障、找工作、教育读书、外来民工、医疗保险等等都是《今日千岛湖》民生报道多用的内容,虽赢得普通百姓欢迎的“卖点”,但同时也限制了民生新闻的“手脚”。

因为内容的广泛,采编人员在采写中更多的关注着一件件具体的事讲或一个个新闻当事人,而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每个民生事件或人物背后的国际民生政策变迁、时代大主题的深刻联系。琐碎的报道和单个的新闻事件使得民生新闻眼光短视、眼界不高,从而难以掌控舆论主动权与主导权。而且,千岛湖毕竟是小城市,新闻来源市场是有限的,题材重复、撞车现象、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有时候出现几名记者前后多天采写了同一个题材的事情,如在中秋节前后就刊出了几篇针对月饼的报道,这些报道的角度和采写方式都大致相同,这就带来了报道内容的重复浅表化,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只会让受众“审美疲劳”。

2)报道缺乏系统策划

新闻在于选材,也在于策划,再好的新闻题材,如果在报道、编辑中缺乏整体的策划思路,仍然会失去新闻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今日千岛湖》的民生新闻策划目前而言是偏少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今年千岛湖整个城区实行停车收费制度、有偿使用公共车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民生题材,但是在做新闻报道时,由于没有整体的策划,《今日千岛湖》先后推出了三篇报道,这些三篇报道都只是围绕老百姓的感触和记者的见闻展开,“平行而行”,没有涉及到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采访,先后推出的三篇报道也没有引起应有的社会反响。在注重新闻“量”的同时,传播“质”的问题开始浮现,整体上还是缺少一个个“框架”、“板块”来组织各类题材,各条新闻仍然是“散兵游勇”,民生新闻的报道效应体现不出来。

3)报道表现形式浮浅

民生新闻是民本取向的报道,所以在报道中很多记者和编辑都采用人文叙事手法关注新闻事件,这本来是一种很贴近生活的报道方式,值得提倡。但这种报道方式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就流于形式和浮浅了。《今日千岛湖》二版的“记者在一线”栏目,在给予记者们一个关注民生的平台时,也陷入了这种“浮浅式”民生报道的困惑:记者进村采访看到什么写什么,无论其是否具有新闻性,游记?新闻?两不像;今天这位记者采写了设施农业种蘑菇,明天那位记者接着采写设施农业种木耳;再或者,从头至尾都是一户农户在诉说。

民生新闻的亲民性,让这种新闻成了民众发表意见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和被采访者可以垄断话语权。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缺乏对事件的深入调查与多方意见的收集。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那么民生新闻也应该继承这种大众情怀的广度和深度。

既然要有“大众”的广度和深度,那么无论是作为一家媒体还是一个记者或编辑,也应该把自己放入大众中,在时代的新闻事业大潮中淡化“自我”的“角度”和话语权,转而追求一种与所有受众和采访者完全平等的视角,用这种视角去采写民生新闻。因为,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能让受众感到贴心、暖心;而竭力做好民生新闻,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是新闻业人文特色的体现,是发挥“新闻”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上应有作用的桥梁。

 在新闻采访是实践中,要正真做好民生新闻是不容易的。但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做如下方面努力,提升《今日千岛湖》民生新闻的可读性和质量。

第一,更多关注记者人格成长和职业素养。具有人文精神的记者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基础。《今日千岛湖》一线采编队伍整体偏向于年轻,可以给予这支采编队伍更多的锻炼机遇、更多的成长关注,创造更好的“传、帮、带”、“团队协作”氛围,让更多采编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为功底,深厚的政策水平,渊博的知识积累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培养一批能够跑社区、跑街巷、跑农村的布衣记者、草根记者、平民记者。

 第二,要尤其重视民生新闻策划。民生新闻同样需要编排和策划思想,要做到每天的新闻必须有主打,不能过于随意。

首先,要最有效地运用与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在民生新闻策划中,要从全局高度出发,把多个民生新闻资源进行板块整合或归类,做到既有个体的事件与人物,又有多个事件“串联”“叠加”后的深度分析和事理阐述,提升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例如,可以对《今日千岛湖》上多频次刊发的来料加工业报道进行整合策划,这是一项基层群众的富民产业,完全可以从目前各个乡镇零散的报道中梳理出典型的加工点和经纪人,再通过多个加工点和经纪人的联合报道,分析和预见这些富民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导产业做大做好。

其次,要抓住特色策划好 “重头稿”。 在众多的民生新闻报道中,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扩大影响力,就必须有重头稿,而这类稿件的出炉是离不开精心策划的。对于民生新闻,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要,根据受众需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形成多个亮点,可以提升报道的关注度和思想内涵;围绕“热点”做重头稿,热点问题正是群众所关注的,群众眼里的热点就应该是媒体追逐的热点,只有把热点新闻报道做到人无我有,才能让受众喜爱。

另外,民生新闻编排不仅要注意整个版面的内容质量,还要注意节目的可读性和信息量,新闻编排还要讲究策划,在报道内容的组合上,编辑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报道什么样的一个主题,选择一些什么样的内容,稿件怎样删改,采取何种报道形式,这些都需要编辑的策划。良好的编排能让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充分显现。

第三,记者要改进民生新闻采写的角度和手法。

做出贴民心、暖民心的民生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有宏观全面的采访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单个真实之和不一定等于整体真实,事实真实也不一定等于本质真实。在采访报道中,记者要多角度采访、多层次采访,听取方方面面意见,让各种声音、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交锋,逐渐形成公众意志,然后将公众意志反馈给政府而成为党与政府的意志,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实现对公众话语权的尊重。利用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

民生新闻报道中要多用有效细节。细节,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报道中,记者应该多写些打动人心的细节,少些庙堂之高的宏论;当然,也必须谨记每一次细节都不是泛泛而写的,都必须服务于主题的升华;还有就是细节必须真实,不能有半点合理想象,掺假的细节会失去生命力。

做民生新闻时,要注意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记者不仅要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引导与帮助公众。例如:在一些乡镇,每年夏收后,农民把秸杆烧掉,常引发火灾,有的严重污染环境,作为媒体除批评这种现象外,还报导有的地方如何把秸杆处理成肥料,甚至加工成工艺品。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报道就显示出较强的引导性。

 

参考文献

1、《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传播学论坛,2004710

2、《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910

3、《现代视听》,2010S2

4、《新闻人的江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8              

5、《青年记者》,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