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传播功能 为文化名县造势——办好《青溪文化》专刊版面的点滴思考
  发布时间:2013-05-07 14:50:34   

(叶青)

 

内容提要“文化”越来越被现代人重视,作为素有“锦山秀水,文献名邦”之称的淳安,更应该弘扬地方文化,使之与千岛湖的魅力相匹配,支撑起淳安发展的品位。作为《今日千岛湖》开办近两年的《青溪文化》专刊版面,努力尝试着传播淳安地方文化,以期为打造淳安文化名县推波助澜。本文从如何进一步办好《青溪文化》专刊出发,试图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青溪文化  专刊  传播  拓展 

 

近年来,“文化”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水文化、酒文化、渔文化……似乎什么都可以冠之以文化,即使是一件商品,它一旦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它的品位和价值就提高了,有人谓之“卖文化”。对这一“文化热”的现象,我们抛开内容和形式不问,从一个侧面就能充分说明:在衣食无忧的年代,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了。这自然是好事,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物质生活丰富了,才会有追求精神生活的情趣和闲暇。

   《今日千岛湖》作为淳安地方的一个比较权威的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敏锐地看到了“文化”之于淳安经济、之于千岛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自加压力,于20111月正式推出了文化专刊版面――《青溪文化》。这个版面的推出,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去年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奋战五年、蝶变淳安”的总体目标,坚持“五个战略”,打造“五个淳安”,争当“五个示范”,其中就有“推动文化名县,打造幸福淳安”之内容。而作为县委主办的地方党报和淳安的一个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今日千岛湖》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媒体效应,主动承担起传播地方文化、为打造淳安文化名县推波助澜的责任。这也是笔者在这里对已经开办两年的《青溪文化》专刊版面进行回顾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必要性,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这个版面能越办越好,真正为淳安读者所接受,从而发挥传播地方文化、为文化名县造势的作用。                 

 

                    定位:淳安地方文化

我们在设置一个版面的时候,第一件必须考虑的事就是定位,诸如内容的定位、读者群的定位、版式的定位等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定位。我们这个文化版的定位就是淳安地方文化。内容确定了,其他就相对简单了,因为什么样的内容决定拥有什么样的读者群,也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版式与之相匹配。所以我们要先定内容。因为是文化专刊,自然对文化的含义要比较明确。什么是文化?不同的定义有很多,笔者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而“地方文化”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文化,它包含这个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头脑里有了这样的概念,文化专刊做些什么心里就有底了。

然后再来说说我们这个文化专刊版面的命名,不说是一波三折,也是作了几番斟酌的。最初编辑拟定的是“青溪遗风”(除了跟淳安历史文化相吻,还与青溪新城相呼应),准备运作时,作为编辑首先考虑的是组稿难度问题,权衡再三,感觉“遗风”的面太窄(而且名称不亮),担心稿源会不足,所以开始运作时来了个“偷机取巧”,第一期刊出时用了一个很大众化的名称《文化广角》,即把面扩大,只要内容跟文化沾边,统统可以拿来填充。版面出来后,得到淳安一些文化人士的关注,他们的反馈是:文化版面的推出很有必要,但名称还值得推敲,最好能够凸现淳安地方特色。根据淳安文化界比较权威人士给出的建议,最终从睦州、新安、山越、青溪等与淳安历史称谓有关的名字里选定了“青溪”,即将文化专刊定名为《青溪文化》,这样既有别于新安江流域的文化,也让现代淳安人不觉陌生,因为“青溪”地名一直从历史上延用到今天,像曾经的青溪片、青溪乡,还有现在的青溪中学、青溪新城。

   刊名的选定其实与这个专刊的内容定位直接相关,《青溪文化》就此很明确地把焦点对准淳安本土文化,以淳安的人文历史文化等为主线,只是古往今来时空上不受限制。定位是有了,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党报的专刊如何传播淳安文化更有力?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想想淳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人类的文化遗迹,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我们很难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只能零打细敲、以一斑窥全豹。围绕专刊的定位,在栏目的设置上,我们是摸着石子过河,推出了人物专访、史海钩沉、人文探究、民俗风情、休闲秀水、情系桑梓、名人荟萃等专栏,并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微调,以引导作者有目的性地投稿。

   《青溪文化》专刊从开办起到现在已经推出了三十多期,尽管在文章质量上差次不齐,但总体上都能围绕淳安地方文化展开,也出现了一些读者喜爱的栏目,比如人物专访,由记者直接与淳安文艺界知名人士做面对面的交流,从中感受到他们在从事文艺创作或人文历史研究活动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些人物大都也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像吴德昌、王北苏、徐树林、江涌贵、周双城、胡长胜等,让本地读者觉得可亲可信可读。另外像民俗风情、史海钩沉、情系桑梓等栏目的文章,也让读者从中领略到淳安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华。

由于定位明确,栏目设置比较合理,《青溪文化》专刊在推出几期之后,就受到了一批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也吸引了一批有积极性的作者,值得欣喜的是,这些读者和作者中有个别还是淳安移民或曾经在淳安工作生活过或喜欢淳安的外地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厚爱与支持,我们的文化专刊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办了两年。

                      忧虑:能否持久不衰?

     尽管《青溪文化》专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在提高,但作为编辑,笔者从设置这个版面开始到现在,总有一丝忧虑相伴左右――这个专刊能否持久不衰地开办下去?忧虑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主要来自以下这三个方面:

第一,版面内容走向“死胡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专刊的资源会不会慢慢走向枯竭?至少作为编辑会有这样的担心和疑虑。比如说“人物专访”,在淳安本土的文艺界名人毕竟是有限的,记者在做了不到十期后这个栏目基本就很难露面了,尽管有采访对象方面的原因,但这方面的内容想长久做下去肯定是有难度的。再像还有个书评类的栏目“读书时间”,最初有个想法是与本地新华书店合作,一个月推一本好书,通过定向赠阅、写书评完成这个栏目的组稿,但实际上要操作起来并不简单,结果只是约了几位作者写了几篇读后感,推了两三期后就“断粮”了。另外像“史海钩沉”栏目的内容,到后来有点走进死胡同的趋势,诸如淳安的进士、牌坊、祠堂、庙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已经出现重复了。“名人荟萃”到最后也肯定会出现“轮回”现象。这些都说明文化专刊已经有走向“死胡同”的趋势。

第二,作者队伍面太窄。《青溪文化》专刊的作者队伍尽管趋于稳定,投稿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这支队伍的总体人数实在有限,而且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作者结构也不尽合理,基本是以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偏老的作者为主,这直接影响到专刊的内容设置――过多地集中在历史文化方面,且文风太过拘泥、老套,假如没有创新和贴近时代的东西,势必会影响到读者群的阅读兴趣,最后比较忠实的读者基本集中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读者,因为面窄的问题,势必也就会削弱这个专刊版面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三,记者作用发挥不够。文化总是给人高深的感觉,特别是淳安的历史文化,因为淹没,因为移民,如今在淳安可能在四十岁以下的群体,基本对淳安的历史文化是陌生的。我们的记者也一样,假如手头没有翔实的资料,假如不进行细致的研读和采访,那是很难写出有深度或有见地的文化类稿件的。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文化专刊版面,记者的重头戏仅限于“人物专访”这个专栏,另外做过几篇人文探究方面的稿子,像《“鱼文化”――千岛湖新时代的金名片》、《在艰难中寻觅突围点――我县睦剧发展情况调查》、《寻找“方塘”》、《“小金銮殿”到底由谁造?》等尽管有看点,但为了查找资料,记者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从总体来看,记者采写力量还不够强,在《青溪文化》专刊方面能使上的劲还不够大,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就有限了。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足以让笔者忧虑,《青溪文化》还能走多远?它的读者还会剩下多少?在当下这个专刊版面还在获得一些赞许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居安思危一下。

对策:全面进行拓展

   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去就是考虑如何对症下药了,笔者在这里想做一些抛砖引玉式的思考,但愿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接下去笔者的忧虑就成了“杞人忧天”了。

   针对笔者目前看到的《青溪文化》专刊已经或可能具有的问题,我想有必要对这个专刊进行全面拓展。

    第一是拓展《青溪文化》专刊的内容。首先这个专刊的定位应该一如既往,既然是一张以淳安读者为传播对象的地方报纸,就不能脱离本土的东西。主要是这个版面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淳安移民前的古老历史文化,还要延续到“断层文化”(有人士把淳安历史文化分成两段,前一段是淳安有史以来至新安江水库形成前,后一段是新安江水库形成后至今,后者可以称“断层文化”)之后,我想这就是内容上的一个“拓展”。因为是拓展,所以我们并没有割断与淳安传统历史文化的血脉联系(那是淳安人的根),而是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去探究,像记者采写的有关“鱼文化”、淳安睦剧发展方面的文章,我认为这样的角度就是一种内容上的拓展,值得尝试。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淳安的历史文化或是从现代的发展中去探究、感知淳安的历史文化。像20121110《青溪文化》版刊出的两篇文章《轨迹・淳安路》和《<江南 style>想到的淳安竹马》,题材贴近现代生活,甚至比较时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同样没有脱离淳安的历史文化之源,这样的文章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第二是拓展作者队伍的面。从某种程度上说,什么样的作者队伍就能决定什么样的专刊品位。撰写文化专刊版面的文章不同于其他,不但要会写,而且要求作者或熟悉淳安的历史文化,或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或占有翔实的相关材料,但不管如何,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人喜欢看,也就是要在读者中有市场才行。这就跟作者队伍直接相关。最让我欣赏的是既能贴近跟淳安生活又能有所思考、有所创新的作者,而这一类作者还需要从中青年人当中去拓展。前面提到的《轨迹・淳安路》和《<江南 style>想到的淳安竹马》的两位作者只有二三十岁,他们的文化素养比较高,是县作家协会的会员,相对于老年作者,他们的文笔略高一筹,加上年轻思想活跃,写出的文字自然更具可读性。假如把这类作者吸纳进来,与原有的老作者取长补短,那《青溪文化》专刊的作者队伍就有生命力了,相信版面会越办越活,读者群也会相应扩大。

第三是拓展记者的用武之地。由于客观因素,负责专刊采写的专刊部记者人手还是比较紧缺,两位文字记者要负责好几个版块的采写工作,对于半月一期的《青溪文化》专刊时间与精力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多,这势必就影响到记者在这个版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拓展记者的用武之地,一是需要记者加强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二是需要记者主动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并取得编辑、读者等各方面的支持,拓宽获取文化题材的线索渠道,并通过努力在《青溪文化》版打造一个以记者采写为主的品牌栏目,为提高专刊的品位发挥应有作用。

   《青溪文化》作为《今日千岛湖》运行两年的专刊版面,可以说为《今日千岛湖》增添了一丝本土文化气息,这也是杭州地区县市报所缺少的。但作为我们自身来说,下一步还需要自加压力。在今年十月份我县召开的第六次文代会上,县委书记凌志峰文说过这样一段话:“淳安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淳安已经拥有锦山秀水,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要实现‘文献名邦’目标还有待继续努力。”这是一个特别让淳安人纠结的问题。县十三次党代会还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让锦山绣水、文献名邦在新时期绽放新姿。县里为什么要把“文献名邦”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来?道理很简单,千岛湖的锦山秀水需要与之相呼应甚至相媲美的文化内涵!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文化来支撑淳安发展的品位。也正因为此,作为党的喉舌的《今日千岛湖》更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传播优势,弘扬淳安文化,紧贴时代风尚,为文化名县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