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金融报道:民生视角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3-05-07 14:51:37   

(邵建来)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党的执政理念在新时期宣传报道工作中的体现,民生报道成为当今媒体的主流新闻之一,房产金融新闻不仅是经济新闻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的党报党刊中,房产金融报道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众以及新闻专业人士对房产金融报道的总体评价并不高,很多人还误解为是广告的软文,所以这类报道在贴近读者方面的探索需要提高,注意挖掘“民生视角”。

 

关键词:房产报道  金融报道   民生视角 

 

新闻媒体是否具有经常提出公众话题,并正确引导话题走向,帮助人们解疑释惑等功能,已经成为当下决定媒体在读者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对于《今日千岛湖》报开辟的两个专栏:房产与金融版块,为的就是引导话题,解疑释惑,能准确地进行“上情下达”,既解读我县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政策,又能反映民情、民意。

房产金融报道为何可读性不强

不过房产、金融报道很难获得读者的认可,也很少有获得参评新闻奖的机会。究其原因是不少人觉得房产报道是为广告商的代言,读者大众对其公正性、独立性产生质疑,因为目前确实很多媒体的房产报道多考虑广告商的利益,房产报道只为配合经营,以致一些房产报道新闻性缺失,文章多为某开发商或某楼盘唱赞歌,房产报道成了房产广告营销,使得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附面题材很少涉及,同时报道内容的选择过于行业化,也导致了新闻性不强。

“新闻报道讲究现场感、细节的刻画”,这是笔者在参加多次新闻写作讲课中老师经常听到的写作技巧,不少房产报道中正缺乏这种写作技巧,没有鲜活的现场、没有细节,多是平铺直叙地讲现象、讲楼盘,很少有通过故事化或视觉冲击的消息对现场描写、事件的叙述,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具备专业性、政策性强的特点。金融报道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要向受众尽可能提供他们看得懂、读得明白的有用信息,当然在消化专业术语,统计数据等方面,记者一旦出言不当,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市场混乱,这也让媒体记者驻足不前。

同时,不少金融新闻的报道如同一份工作总结和报告,除了政策动向、市场信息,就是利率、存贷款等专业术语和数字概念,“教条味”十足,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得“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过分强调数字、图表等客观性成分,又缺乏解释,缺少人文关怀,与当前受众金融信息的需求以及接收习惯有些格格不入。

房产金融报道要把好利益与监督的关系

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说过,真理没有媒体力量的传播,也是软弱的;谬误如果善于包装,借助媒体的力量,也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说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所以依笔者之见,在房市、金融活动交易的过程中,媒体是旁观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好“利益与监督”的关系,客观、独立、公正地监督报道,倡导房产金融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追求多赢局面,改善与老百姓的关系,发挥有效的舆论导向作用。

随着房产金融活动的频繁,经济影响力的高度渗透,媒体的报道观念也有了转变,不仅是报道绝对数量的增多,报道涉及的领域也在拓宽,题材得到了丰富,不在局限于房产、金融企业自身领域,流通、消费领域逐渐成为这类新闻题材的重要来源,追踪政策的产生、实施、效果及影响成为新的关注点。

房产金融报道要突出人的故事

同时,人是新闻事件中的核心,怎样把新闻事件中的人生动化展示非常重要,如今不少媒体包括综合报纸、党报、晚报、都市报等在这类报道中都尽量展现所涉及的人的所思所想所感。200892,杭州万科公司率先在一楼盘中进行了大幅度降价,优惠幅度达到7.5折。这是杭州楼市发展十多年来首次出现的明显降价。次日,杭州很多媒体或没有报道,或只有几百字的消息,《钱江晚报》则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在头版头条进行导读。该篇报道获得了当年全国晚报(都市类)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万科降价风刮到杭州》一稿的报道中,生动反映了不同人群的心态:万科业主很郁闷;想买房的人很开心;业内同行压力很大。房产报道很多时候可能事件性不足,但现象很多,要把这些现象和故事做细,突出人的故事和心态很重要,它侧重故事性的报道,讲述买房人、投资客的喜怒哀乐,,让其看上去更有现场感,更能打动人心。

   《钱江晚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胜在它的精心策划,充足准备,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媒体需要从宏观着眼,从大局着眼,有策划、有步骤地出精品,出效果,通过系列报道,强化宣传力度,多做正面报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民生话题是报纸取之不尽的报道题材,民生报道虽然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同样一个新闻,视角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报道不能局限于现象的呈现,更应该深刻挖掘,将主题提升到精神文化层面。

房产金融报道要吃透两头

在这类新闻策划中,媒体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需求,以百姓诉求为出发点,提供他们最想要了解的信息,真正办给老百姓看,这需要新闻策划中时刻关注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信息需求,运用多元的报道形式,追求报道的通俗化和贴近性,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在当前大背景下,加强房产金融新闻民生报道的栏目策划应该遵循“吃透两头”的道理。首先,要“吃透上头”,指的是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房产金融方面工作的重要文件,找准政府的工作重心和方向,以稳定民心、营造和谐氛围;其次,要“吃透下头”,指的是栏目策划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将新闻事件更多地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这不需要很多深奥的术语和繁琐的数字图表来堆砌,它直接反映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反映社会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不能写得枯燥乏味。

房产金融报道要多形式报道

在诸多的报道形式中,对于涉及矛盾方较多的主题,现在较为流行的是铺陈各方观点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段落、观点分明,方便读者阅读,又有着明显的逻辑顺序,给予读者清晰而理性的思路,同时,这样的方式,感情倾向不明显,力图做到将最全面和完备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自己作判断,从而增强文章客观性、真实性、说理性,观点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可以说,既照顾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又成就了文章的深度。

为使这类文章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很多大报多采用恰当的比喻和文学语言,以增强这类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一篇新华社播发的“新闻观点”重头文章《房价持续上涨,百姓不堪重负》中,援引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俞国生的话:“不要谈房价,一谈房价我就晕。”“一平方米1万元,3万元,甚至5万元都有,按照这个价格,一般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只能买一平方米。”运用了人们的心里话,直白、朴实、富有生活气息,很能打动人。

    对话式报道,也使文章压所要阐明的主题鲜明,一目了然,这种形式将记者和被访者的交流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行文中没有宣传的语调,容易营造出一种现场感,达到一种追求更深层次客观和真实的目的。

除了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利用媒介进行这类新闻的主题推介,加强互动,也会拉近与读者的感情,目前主要有开放热线、建立博客、评比活动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手机、电话、微博等交流平台,针对交流的主题、反映的问题开辟读者、网民讨论、评比等专栏,吸引读者的兴趣,活跃报道版面。

当然,记者是媒体的中坚力量,是媒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凭借,不少称职的记者甚至是在用健康和生命的代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针对房产金融业中的新知识、新形势、新政策,记者应注重自我的完善,全面提升业务水平,加强学习和实践,采访中将身子放低深入实际,力求到达第一现场,捕捉具有现场气氛的真实具体的事实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倾听群众的真实呼声,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现象作深入的剖析,还可以学到不少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以便改进文风。

总而言之,在现行的国情下,房产金融是相对复杂的领域,活跃着众多的经济群体,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利害关系,也是相对敏感的领域,所以房产金融报道应从大局出发,要有理性判断,防止陷入报道雷区,规范报道题材,“有所为有所不为”,适时适度,提高报道质量,形成舆论强势引导,打响自己的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2月出版

2.《中国记者》2008年第9

3.《新闻战线》2010年第2

4.《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