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采访 成在写作——结合淳杨线建设现场业务比武谈现场短新闻采写
  发布时间:2014-03-04 14:48:24   
功在采访 成在写作――结合淳杨线建设现场业务比武谈现场短新闻采写

新闻部  刘 波

    【内容摘要】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现场短新闻又是一种写起来十分讲究的文体,也有采写规律,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手、腿要勤,五官并用;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


【关键词】现场短新闻;采访;写作;淳杨线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新闻作品,既包括消息、通讯,也包括特写。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现场短新闻又是一种写起来十分讲究的文体,因为把新闻写短容易,但要在短小的篇幅中把新闻写得有现场感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然而,现场短新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采访第一位,写作第二位。现场采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手、腿要勤,五官并用;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
第一、到现场,摸“活鱼”
    现场,不仅能够确保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信性,也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写作现场短新闻,要求新闻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现场,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捕捉到“水灵灵”的活的素材、活的细节,才能使报道的描述鲜活起来,使新闻的内涵丰厚起来。
第二、重事实,少框框
    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纲,便于有目的地摘录资料、引导发言;现场采访,一般处于事发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难以预料,只能因事制宜,不宜事先拟定提纲,带着框框,否则,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丢掉重要题材。淳杨线建设现场业务比武之前,指挥部人员只简单介绍半小时总体情况,五路记者便分赴一线。没有采写框框的束缚,记者到现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对现场的观察分析,抓回了最有价值的事实。
第三、少动手,多用脑
    一般采访,重在问和记;现场采访,事发迅速,变化多端,要把什么都记在本子上是很困难的,甚至因为记录而耽误对现场的观察,丢掉重要事实。因此,主要靠脑子记忆,记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如人名、时间的记录等,一些未记准确或疏漏之处,要放到事后补充采访中去解决。从今日千岛湖已发表的业务比武几篇文章作者那里了解,他们的采访记录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廖廖几笔。记者采访时看似气定神闲,其实在用心观察、大脑在高速运转。
第四,不坐等,要跟踪
    淳杨线采访分五个组,管理组的记者被带到指挥部看台账。台账?管理?这样的新闻现场怎么写?像淳杨线管理这种事发时间长、范围广、采访内容抽象的东西,只坐等在一个地方不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跟踪采访,否则,把握不到现场情况,既难以事后补充采访,也难以最后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取舍。6名记者简单看了台账便奔赴一线,事实证明,一线有大量管理方面的新闻素材,记者深入下去捞回了大量连蹦带跳的“活鱼”。
第五,跳出过程,抓住细节
    采访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但更需重视细节的把握。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使其富于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象。
    《180天,打通下姜隧道》中,“下姜隧道深处灯火通明,一个威武巨大的“铁螃蟹”正浇筑水泥;铁花四溅处,十几名工人用钢筋做着防护安全支撑......”,“老郑和他的两百多名部下就要胜利大会师了,自开工就没回过家的老郑乐呵呵地说:‘隧道贯通,也能松口气,回家看看老婆孩子啦!’”,就把特定环境、特定性格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充分把握了这些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
第六,既抓正面事实,也采反面材料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成绩中包含着缺点、失误,前进中包含着困难、挫折,一帆风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采访中对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要一齐抓。这样,才可能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有个准确的观察、分析和估价。尤其是现场短新闻,要求有一个既讲成绩又讲缺点、既讲顺利又讲困难的立体结构,不作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就很难写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来,也难以把新闻写真,取信于受众。
    现场采访固然重要,但只是为写好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要把它写好还需另有功底。新闻要短,但不是只要短了就是好新闻。采访要深入现场,也不是只要把握了目击的事实就可以把现场短新闻写好。虽然“功在采访”,还要“成在写作”,只有写好了,使新闻事实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才能获得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
写好现场短新闻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准典型
    采写新闻都有个精选材料的问题,而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精选典型就尤为重要。因为现场短新闻是从众多事件中精心选取一件“小事”,从繁杂的场景中摄取一个“镜头”。可以说,没有这样的选择,就没有现场短新闻。这个最闪光的“亮点”,或者是新闻事件的关键情节,或者是新闻人物活动的中心场面,或者是事物矛盾的集结点……淳杨线生态筑路做法很多,生态组记者采写的《巧建天然之路》,抓住了“微创”法这个“亮点”,以小见大,把淳杨线生态筑路写得生动有趣、深刻透彻。
第二,巧妙切入
    现场短新闻要求作者及时“步入”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写好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这里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是直接“参与者”。这样,写出的现场短新闻就显得十分真实、亲切、感人。《180天,打通下姜隧道》《巧建天然之路》《尽心精业建通途》、《恰似珍珠贯长虹》四篇稿件,都是记者一上来就“步入”现场,开门就有很强的现场感。是一上来就“步入”现场,还是在中间巧妙地“步入”现场,或无声无息地“步入”现场,这要视具体事实和写作需要而定。
    现场短新闻受篇幅限制,以报道“一时一地一事”为特征,因而在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上,是难以与其他报道方式比拟的。然而巧妙的切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场短新闻的这个缺陷。
第三,多展示,少陈述
    现场短新闻首要的特征是现场感强,写作中关键是多展示、少陈述。“展示”是指对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写出现场的动态,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这里的细节包括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表情和行为举止,特定环境的特定景物、气氛和音响,以及故事的关键性情节。
    现场短新闻采写中最难的一个问题是,现场描写不到位。有的只有现场的开头,后面一叙到底。有的是在开头部分让作者一露面,接着就是采访对象一说到底。这样的现场短新闻,读者看不到现场中“活”的东西,既不会产生兴趣,又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注重现场描写,再现现场场景,是现场短新闻的最大亮点。
第四,融情于事,情真意切
    在现场短新闻写作中带着感情描述事实,把感情倾注到笔端,熔铸在字里行间,这是增强作品感染力和现场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现场短新闻的情感描写,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含蓄曲折,一波三折,而是通过寄情于人、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含情于景、藏情于议等多样手法,精炼简洁,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和事的主要本质特征和形象。既不能刻意烘托,又不能追求修饰,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现场短新闻要写得生动、引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得有真实感情,以情动人。为了加强现场短新闻的感染力,就要把新闻事实的创造者的真情实感真实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从而产生感染人的良好效果。
    可以这样说,情感共鸣是连接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由接近、贴近,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庄子•渔父》有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在这里,还要强调主题选取的重要性。如果事件本身连作者都打动不了,那写出来的成品会有多少情感性共鸣可言呢?善于抓住素材中自然流露的真情,延伸难以意尽的无限情感,能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今日千岛湖》,11月份“淳杨杯”重点工程记者行稿件
2、《中国记者》,2013年第2期
3、《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2006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