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下,我们如何传播“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4-03-04 14:56:44   
全媒体下,我们如何传播“正能量”

专刊部   叶 青

【内容摘要】 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主流媒体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威平台传播“正能量”?本文试从“正能量”的内涵与传播意义、传播“正能量”的选题与策划、强化“正能量”的二次传播等三方面作探计思考,提出主流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权威性,坚持唱响主旋律,为全社会积极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 正能量;传播;全媒体;主流媒体;微博

    近来有一个词特别流行,不论是在媒体网络,还是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它都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这个本来属于物理学和心理学范畴的名词,已被大家理解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它,就是“正能量”。伴着这个词的高频率出现,各种媒体也纷纷围绕它做足文章,以此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和亲和力。笔者想,作为淳安的权威媒体,在全媒体下,我们是否该为积极传播 “正能量”做一点有益的思考与探讨?
一、“正能量”的内涵与传播意义

    什么是“正能量”?通过百度,笔者轻而易举就搜索到这段文字:“‘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概括地说,“正能量”就是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美满与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其实不难发现,传播“正能量”,恰与我们主流媒体一贯坚持的唱响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原则是相契合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总结提炼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三个层面二十四个字,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包含的内容正是时下流行的“正能量”的范畴,如何有效地宣传好它们,正是我们传播“正能量”的方向所在。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和舆论的日益多元化,所谓“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我们如何在鱼龙混杂、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发挥权威性、发出最强音,并在多元价值下凝聚最大共识,我想无论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都需要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做到既不固步自封又不盲目迎合,从而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传播效应。而眼下对“正能量”的传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它既符合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的宣传方针,又与大众呼唤“正能量”的大潮相顺应。如果能趁热打铁积极传播“正能量”,主流媒体的宣传效应就能得到放大,它的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二、传播“正能量”的选题与策划

    笔者留意过,在各种媒体广泛传播的“正能量”上,那些特别贴近百姓生活的人或事更容易引起共鸣,也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像互联网,它已逐渐成为释放中国社会“正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从突发灾难中的守望相助到公益行动中的慷慨解囊,从网络问政中的良性互动到微博反腐中的锲而不舍,这种“正能量”在一系列网络事件中得到很大的施展和印证。但网络平台具有燃点低、噪音大、可信度差等负面特点,在这些交互繁杂的情形之下,如何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无疑是一道需要求解的社会管理课题。面对这样一种形势,主流媒体应该发挥自己的权威作用,主动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重担。

    为了更好地传播“正能量”,除了记者要充分发挥对“正能量”新闻的敏锐洞察力,随时感受与捕捉现实生活中遇上的人或事,我们还需要做好日常的选题与策划工作。我们的纸质媒体――《今日千岛湖》第二版今年专门策划了一个“淳安正能量”的专栏,选取生活中那些奉行爱岗敬业、真诚有信、大孝守节、尽职行善的普通人普通事,作为淳安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来传播,显示了主流媒体的道德价值观导向,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此外二版还做过几个较好的选题和策划,像“童话淳安”、“创业淳安”、“酷暑淳安”、“寿星淳安”等“淳安”系列,选取的都是淳安本土普通人的生活和事,传播的却是关爱留守儿童、创业励志、坚守岗位、敬老爱老等方面的“正能量”。由于事先的选题策划比较到位,记者采写也比较生活、生动,其中不乏亲和力强、真实生动的好作品。这几个系列报道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体现了我们主流媒体对“正能量”的传播力度,也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值得肯定。

    通过总结、借鉴,在传播“正能量”的选题与策划方面,笔者觉得以下这几个原则值得遵循:

    首先,选题要小。这个“小”包括人物的小和事件的小,也就是要充分体现普通人的普通事,但这个“普通”却必须是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力。从受众心理来说,他们对“假大空”的东西特别排斥,他们的情感倾向于身边的“小”人“小”物,这样才让人感觉真实可亲,也最容易打动他们。像我们策划的几组“淳安”系列报道,就遵循了这条原则,选题都很“小”,与读者很快就拉近了距离,如此,它才能有传播“正能量”的基础。

    第二,视角要新。这既包括选题,更包括对材料的选取角度。比如“酷暑淳安”这组系列稿件,主要是为了表现这个酷暑高温之夏不同行业的人们在烈日高温下的工作状态,在选取人物时兼顾了平常少有报道的殡仪工、快递员等,这无疑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另外尽管没有抛开交警、环卫工等平时高频率出现在媒体上的人物,但因为记者选取了不同的角度,使报道有了新鲜感,如记者邹楚环采写的《滚烫的路面让鞋底都融化了》,通过交警“鞋底都融化了”、“ 一天湿透两套警服”这样比较新颖、生动的视角,让报道显得生动细腻而富有人情味,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感染力。
第三,采写要活。传播“正能量”的稿件假如在采写上落入陈规俗套,就很容易变成程序化、冷面孔的正面报道新闻,这是惹人生厌的,其结果是受众不喜欢阅读,其传播力自然就大打折扣。所以要避免写法上的俗套僵化。仍以“酷暑淳安”系列稿的策划为例,策划者把写作文体范畴扩大,通讯、见闻、特写、专访不限,所以记者大都能结合采写对象的工作性质、工作状态和自身的写作特长,选取最适合的采写方式,不论是体验式的《热浪中奔跑的“城市蚂蚁”》,还是现场见闻式的《一双脚整天浸在汗液里》,都能给人以比较鲜活的镜头感和生活感,快递员、环卫工的辛勤忙碌尽管着墨不多,却让读者有所感受。

三、全媒体下,要强化“正能量”的二次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千岛湖传媒中心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仅限于纸质媒体的主流媒体,它还拥有网络、手机报、屏媒,甚至最时尚前沿的微博平台,所以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它有更多的途径和模式可以选择或兼用,我们完成可以依托报纸之外的媒体强化“正能量”的二次传播,从而让“正能量”得到最大的辐谢,产生最强的影响。

    从目前和今后一段趋势看,微博应该是“正能量”最适宜的“二次传播”平台。有人说,就像报纸遭遇网络一样,网络又遭遇了微博。微博的兴起,与受众喜爱的短、平、快式的“快餐式阅读”不无关系,当然它还依托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每天早上睁开眼,先打开手机刷新微博;车站候车,为打发零碎时间,把存在手机里的小电影播放一下;饭桌上,用QQ、微信与圈子里的朋友联络一番……这似乎已成为持智能手机者的习惯生活方式。据新华网报道,这几年来,我国网络微博客发展迅速,根据统计,我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这样的数字是惊人的。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为我们带来了“微博”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微博”接受与传达各类信息。

    千岛湖传媒中心在打造全媒体过程中,特别敏锐地看到了“微博”平台的传播力,去年年底利用腾讯微博平台首开官方微博――“千岛湖微报”,短短时间里,我们又在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浙江在线开通实名官方微博,如今我们的微博“粉丝”拥有量已将近三万人。数量加上官方实名认证的权威性,这样的优势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尽管我们的报纸、新闻网、屏媒、手机报发布的很多消息都能够通过“千岛湖微报”进行二次传播,但在“正能量”的“二次传播”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还存在着差距。据了解,拥有“@中国宁波网” 和“@天一论坛”两大官方微博的宁波网,目前粉丝数量已突破百万,据说下一步他们将致力把官方微博打造成“正能量“的主战场。在这方面,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审视和探讨。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本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通过更多有影响力的平台让“好事传千里”,构建和谐、正义、团结、稳定的大环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正能量”,这也是我们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2期
2、《杭州新闻界》,2013年第1期
3、其他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