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把握——以《今日千岛湖》记者巡查栏目为例
  发布时间:2014-03-04 15:04:48   
浅谈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把握――以《今日千岛湖》记者巡查栏目为例

新闻部   吕园苗

 

【内容摘要】 社会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撰写舆论监督类稿件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壮大,人们的舆论监督意识逐渐觉醒,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新闻媒介,更被民众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与披露来保护自身的权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性机关党报在开展舆论监督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分析造成舆论监督类新闻难以深入的原因,找出突破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舆论;监督;新闻;把握

 

1、前言

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新闻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保护社会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目的。

现代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日益丰富,自由言论的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通过与相关层面沟通以解决问题或矛盾成为了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在千岛湖,这种需求同样存在,而且有日益变强烈的趋势。作为千岛湖的主流媒体,《今日千岛湖》的受众面非常广,关注度也极高,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报道,开设了记者巡查、龙山夜话、记者观察等栏目,收效十分明显。但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进一步深度挖掘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真相,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阻力。分析地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困境,探寻地方新闻舆论监督的出路和有效方法是地方性新闻媒体面临的大课题。

2、《今日千岛湖》舆论监督类新闻报道现状

舆论监督类新闻常见的有评论类、报道类、批评类,《今日千岛湖》通过在要闻版块和城乡新闻版块开设记者巡查、记者观察、龙山夜话、湖畔短笛等栏目,并且随时刊登其他消息类报道用以开展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关注度,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其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记者巡查栏目,这一栏目的不少稿件一经刊出就引起当地老百姓普遍的关注。如126日,《今日千岛湖》二版城乡新闻刊登了一篇《新建公园市民有了好去处  乱丢垃圾聚众赌博太不该》的文章,披露了在新改建的新塘公园里,市民随地乱丢垃圾和聚众赌博的现象。文章一刊出,不少市民就纷纷在论坛上、微博上跟帖表达各自的所见所想,而社区、环卫所、交警、公安等相关部门也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而在事件披露的一个月后,228日,记者再次前往现场查看,撰写了《本报“巡查”过后 场景不再混乱 新塘公园设施措施都在完善》的文章,为社会公众给予问题处理反馈,收到良好地社会反响。

从记者巡查栏目稿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类新闻报道,涵盖交通出行、街道管理、精神文明、占道经营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报道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个别对象的采访,缺乏更加全面的对话、更多维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分析,对于比较敏感的事件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面,内容较为无力,甚至直接避开敏感话题不谈,而将重点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例如在报道春运期间黑车盛行的问题时,文章大篇幅描写了黑车多,搭乘黑车的乘客多,车站秩序混乱等的现象,而通篇没有提及相关部门对此事的态度和将采取的措施。

车站黑车问题一直存在,长运公司、交警部门等也都建立了应对机制,但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的关键问题出在哪里?相关部门是否对此需要做出合理解释?这些方面或许是公众更加关注的地方,如果加以深究挖掘,或许能找到更深层次、更核心的原因,对帮助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也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3、造成舆论监督类新闻难以深入的原因

通过对目前《今日千岛湖》舆论监督现状的分析,可以大略的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经济上、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压力、媒体及其从业者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受到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综合影响。

3.1上级行政压力影响

作为县级机关党报,受县委、县政府的直接管辖,因此行政机关、单位部门对《今日千岛湖》的行政干预和控制比较多,在进行采写批评性、揭露性的文章时,记者第一时间会考虑这一事件是否能报道,然后想的是报道哪些内容才不会引起相关部门太大的影响,上级行政压力直接导致新闻媒体工作者失去深度报道的积极性,最后报道只停留在表面,点到即止。

3.2采访成本高发稿难

记者在采写一般的新闻事件时,采访对象通常主动邀请,而且比较配合,审稿发稿也较顺畅。而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过程中,线索需要记者自身去寻找和发现,相关利益部门还会采取消极对待方式,敷衍了事,或者想方设法躲避,甚至试图“好意”规劝记者打消采访的念头。另外,即便稿件本身没有问题,被监督对象还是会通过各种关系阻挠稿件见报。一而再再而三地碰钉子,甚至陷入法律纠纷的事实,给新闻记者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对舆论监督类新闻产生畏难情绪,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被动应付,或揣摩上级意图,畏首畏尾,或监小不监大,监低不监高,监督层级向下等。

3.3自我保护意识影响

在我国,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也是影响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重要因素。关于新闻媒体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时的法律法规都比较抽象,缺乏实质性和操作性,这给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何保护自身成为了记者采访时最关心的方面,因而失去了深入采写舆论监督新闻的动力。例如,有记者在采写了一篇撤村建居相关内容的报道后,被市民误解报道内容失实,甚至要惹上官司,在遭遇了这样的事件后,记者在报道时变得谨慎起来,选材也更加小心。

有的舆论监督的线索来自群众反映,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稿件没有见报,反映问题的群众就会缠住记者;有的稿件虽然见报了,但是监督对象不满意,又会把责任怪到记者身上,光应付各种追问和纠纷就花去记者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一来,开展舆论监督变得更加难上加难。

4、提高舆论监督类新闻质量的策略

4.1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新闻从业人员是传播信息的关键,因此要学法守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认真学习新闻理论,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避免失实报道。要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那些有悖于社会规范的错误行为和丑恶现象上,紧紧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在真实、公正、全面的前提下侧重于对其行为过程的叙述作进行性的批评,以事实来形成逻辑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过于强烈的词语,防止主观、武断,同时要尊重被采访对象。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实事求是。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改变事实真相,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另外,新闻媒体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稿件审核制度,增强把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防不实报道、片面报道和表面报道。

4.2重在调查取证,切勿偏听偏信

无论是巡查类报道还是议论类报道,最后都要给人以正面引导,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新闻报道最怕失实,舆论监督类报道更须慎之又慎。批评类型报道的威力不可小看,批评对象在被动的状态下,自然要拿放大镜对批评内容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如稍有不慎,一字之差都会成为打官司的导火线,这就要求记者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反复核实,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留有余地,要妥善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以备查考。

4.3既要大胆抨击,又须把握分寸

舆论监督类报道要进行周密策划,从稿件的选题、重心、文体、表现形式,都要精心考虑,对所批评的问题要力求进行全面剖析做深度报道,引导受众认识问题的实质并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新闻平台,既要抓好新闻批评性质的报道,也要搞好各种非批评性质的报道,如对重大会议精神的报道、对重大改革决策出台前的铺垫和引导等。同时,要善于联系多种力量参与,让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联动,提高监督的威严和强制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把握好“度”,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报道的“质”上更要适度。提倡探讨新闻舆论监督深度报道,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摆正媒体的位置,防止媒介审判,尊重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强化媒体的公众形象。

5、结论

总之,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立足本地,分析本地老百姓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机关党报关注度和生命力的根本出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遇到的困难方能激起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开展深度报道,提高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信国:《舆论监督应保护监督对象的合法权利》,《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

2、彭伟:《关于深入开展舆论监督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3年第3

3、徐光春:《关于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214

4、刘浩:《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导向作用与功能》,《新闻传播》,2008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