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微公益”——“千岛湖微报”可适时参与“微公益”活动
  发布时间:2014-03-04 15:25:34   
方兴未艾的“微公益”――“千岛湖微报”可适时参与“微公益”活动

手机报编辑部  赖倩倩

【内容摘要】 近两年来,微公益活动兴起,它因形式灵活、便捷,富于创意,并且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救助信息传递出去,从而积聚网友的力量,对传统公益活动进行很好的补充。而目前,千岛湖传媒中心的官方微博“千岛湖微报”已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群体,笔者认为,不妨也可以适时关注或者推出一些“微公益”活动,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或者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的同时,提高“千岛湖微报”的品牌知名度。

【关键词】 微公益;微博;千岛湖微报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公益活动形式随之兴起。从一支铅笔换起,最后换出一栋校舍的款项;转发、加关注就能带来捐款等等创意十足的微公益方式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微公益形式灵活、便捷,富于创意,并且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救助信息传递出去,从而积聚网友的力量,对传统公益活动进行很好的补充。

    千岛湖传媒中心注册的官方微博“千岛湖微报”开通后,目前已经拥有粉丝数量近5万人,仅一周的微博阅读总数就超过5万次,但微博与粉丝的互动程度不高,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仍然不高。所以,笔者认为不妨利用“千岛湖微报”前期积累的人气和关注度,顺应自媒体时代的趋势,适时关注或者推出一些“微公益”活动,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或者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千岛湖微报”的品牌知名度。

一、“微公益”的源起

(一)“微公益”的定义

    在中国“微公益”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多背一公斤”网站的创建者“安猪”在2009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号召网友们出游时多背一公斤学校需要的物品,一点一滴地完成对贫困学校的援助计划。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

    “微公益”是相对于传统的公益事业而言的,它不需复杂的形式和大量的资金,它也通常不是由专门的公益组织发起的,而是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网民的参与和体验而形成的一种草根性质的民间自助形式,它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积聚起来形成新的巨大社会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像随手捡起垃圾、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也可以算为广义上的微公益,但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指新兴起的、借助网络尤其是微博平台开展的网友自发参与的狭义的微公益活动。

(二)“微公益”的发展

    近两年来微博的关注度有了极大提升,使依托网络平台的微公益的概念逐渐为更多人知晓,涌现出如救助铊中毒护士、寻找窑工袁学宇、捐助白血病女孩韩卫丽、救助纳鞋底老人、给脆骨症患者送礼物、援建广西农村小学等一大批微公益活动来,微公益的关注度和知晓度不断上升,成为网友热衷的一种公益形式。 “微公益”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公益模式,越来越多的网友借助这一平台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三)“微公益”的主要救助方式

    微公益的模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助学、打拐、捐款救灾,寻人、保护动物、救助重病患者等等,都是微博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救助方式主要分为四种:以汇款(寄物)的方式救助;以转发、加粉丝及注册的方式救助;以物换物式的救助;以提供线索的方式救助。当然在大型的微公益活动中,很可能是几种方式一起使用的。

二、“微公益”的活动特点

(一)动员能力强,全民参与

    微博是一种社会化程度高、成本低廉的媒体,微博粉丝的“病毒式”和伞状的传播模式,给“微公益”活动一个全民参与的绿色通道,动员能力很强。“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2小时后,温州血站血库告急。热心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了“献血号召”贴和“招募志愿者”活动贴,几个小时之后。温州血站里就挤满了献血的人,人数达到千人,这些人都是看到了“献血号召连夜赶来的”。

(二)信息互动,公开透明

    微公益活动从一开就置于社会各种力量的监督之下,使得微公益活动过程比较透明,效果比较好。一般发起该活动的脖友或组织会将收到的钱款数额公布,并且对其用途也会进行公示,同时还会对微公益活动的结果给出交待。

    如梁树新2012年发起的捐助贵州红板小学的“爱心午餐”微公益活动,对活动的财务使用明细、收到的捐款数额等都在其微博中进行了公布,同时,为了让网友看到“爱心午餐”微公益的实际效果,梁树新也同时上传了很多在贵州红板小学发放午餐时的情况的图片,通过这种及时公布活动进程,活动费用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微公益活到切实落到实处,每一笔捐助的款项都能够用在需要的地方。

(三)参与者社会角色多样化

    传统的公益活动多数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或社会基金团体组织里,普通人参与的渠道十分狭窄,而微博线上的“微公益”活动却可以突破这样的局限。从地域覆盖层面来看,参与的博主广布四海,信源可以来自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拥有合适的收发终端,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接受信息,参与“微公益”活动,对象主体可以是你本人,可以是你身边的人,也可以是你素不相识的人。例如:普通的菜农女“叶薇棋美玫”、著名媒体人邓飞、影视歌星罗嘉良、大型企业集团沃尔沃及我们的传统媒体报社。

(四)涉及的主体对象包罗万象

    由于移动通讯设备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博主们随时拍摄、随时写博文、随手发信息,所以,微博能够做到及时传播。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只要博主在现场,就可以及时传播信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微博线上的“微公益”关注的对象不局限于一类事件,包括有:山区吃不上午餐的孩子、随手拍摄解救乞讨儿童、公益短片、微博万次接力助老兵回家、寻救尘肺农民工、拯救面具娃娃、拯救被人类残害的动物、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三、“微公益”活动的社会作用

    (一)简单便捷,降低公益门槛

    传统公益事业常给人一种做公益的门槛太高的感觉,有些时候人们想做公益但却苦于没有途径,或者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方式、什么组织来进行公益活动。但是现在,微公益的兴起,为部分网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式。

    博友们只需要在网上转发一下微博信息,或者关注某人的微博,或者用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交换,或者根据微博信息通过支付宝平台直接汇款,都可以在点滴之间实现微公益。特别是支付宝平台的加入,使得微公益的执行更加有效率,因为网民在看到实际效果之后才会决定是否确认付款,如果对结果感到不满意就可以撤销付款,一切都变得简单易行。

(二)反击网络粗俗化

    网络的爆炸式发展,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黄色、低俗的内容,这也使网络经常受到诟病。网民常常对网络上的内容“用起哄的态度,做喜剧化的解读,在集体的狂欢中,忘却了有更高尚的趣味值得喝彩,更永恒的价值可以尊奉。”
芙蓉姐姐、木子美带动博客的传播,凤姐在微博上的账号异常火爆,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等诸种现象,都表现出网络对“审丑意识”的追捧,对“无聊意识”的首肯以及对娱乐媚俗化的认同。

    通过微公益的活动,使得网络不再仅是无聊低俗的虚拟空间,而是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所在,这对于反击网络粗俗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网络环境的一种净化,是对无厘头的粗鄙的网络文化的逆转,使网络真正可以发挥其积极意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使网络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勿以善小而不为”,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当微博线上的“微公益”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时,更多的人就会加深对公益事业的理解,公众的参与意识也能得到提高。其次,诸如像免费午餐、打拐、包括pm2.5,这样的轰动性的微公益,它们涉及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或者说是我们下一代最基本的安全、教育的问题,微公益的活动唤起了人类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关注,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思考。
四、“千岛湖微报”与“微公益”

    随着微公益活动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对“微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微博线上的活动越来越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媒体也可以借助本身的受众群为微公益活动增加影响力。

    2013年十一长假期间,笔者曾在值班时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他称自己有一个痴呆儿,为了保护儿子,多年来不曾让外人知道过儿子的真实状况。可是,如今他的儿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送进普通学校,怕儿子受委屈,可是淳安又没有一所照顾特殊群体的特殊学校。他在电话中说:“我跑遍了杭州的特殊学校,可又因是外地人而被拒绝。”笔者在电话旁,听到一个父亲在生活中的无奈和辛酸。

    包括笔者来内的许多人听到这个故事,大概都想施以援手,可是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就算是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笔者,若把这件事发布在自己的微博里,恐怕响应的人群,也是寥寥无几。可是,如果“千岛湖微报”的官方微博上可以发布这个消息,号召公众及时参与,并且利用报纸跟进报道,或许形成的社会效应就不可估量了。

    如今,“千岛湖微报”还是只被当做是千岛湖传媒中心报纸、网络的附属媒体,可是,纵观国内外一些知名报业的官方微博,它们都被当做一个媒体单独经营,聘请专业人员管理,利用微博的快捷、便利,时时刻刻在发布即时消息、跟新追踪报道。譬如,与淳安毗邻的建德,它的官方微报便会发布一些交通、音乐会等的即时信息,对微公益也有所涉及。“千岛湖微报”也应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要求,立足于淳安本地的新闻报道,发布为本地人服务的即时民生咨询、新闻,利用传统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参与微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木兰:《十大公益关键词――微公益》,《公益时报》
2、邓丽、李丹:《微博时代的微公益》,《21世纪经济报道》
3、信息时报,《网络微公益兴起专业慈善微博网站出现》
4、陆一波:《“微公益”: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解放日报》
5、赵新星、周文吉:《倡导全民参“润物无声”,“微公益”借助网络聚人气》,《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