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优化《今日千岛湖》中的突发事件报道
  发布时间:2014-03-04 16:11:30   
谈谈如何优化《今日千岛湖》中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闻部  李维维

【内容摘要】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抢占先机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刊发出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报道愈发重要。对于纸媒来说,不仅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全面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更要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容。本文将以《今日千岛湖》为对象,试以谈谈如何优化突发事件报道。

【关键词】 突发事件;纸媒;深度挖掘

    突发事件从广义上可以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谣言等等。

    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我们一般很难正确透彻地理解。现在我们普遍引用的就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美国的“9.11”事件、我国的5.12大地震等。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岗位,结合《今日千岛湖》的突发事件报道,谈谈如何更好地优化突发事件报道。

一、《今日千岛湖》已报道的突发事件报道案例剖析

    千岛湖是一个山城,每到雨季就极易由于大量降雨造成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2013年的6月底在千岛湖就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笔者有幸在刚入职场的时候就参与了这场大暴雨的报道工作。笔者跟随老记者(其中包括一名摄影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当时的采访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从相关部门处了解到我县里商乡的燕窝村是本次降雨量最大的村。于是,笔者与老记者们便赶往燕窝村,深入一线,亲身感受暴雨带来的冲击,写成了几篇报道。

    6月28、29日两日刊出了关于此次降雨的一系列报道,其中包括报道降雨本身也有事发之时以及事后的抢灾报道,而抢灾报道又包括较为宽泛的系统性报道,如6月29日刊出的《各乡镇部门全力抗洪抢险》,也有较为细小的单方面报道,同样是6月29日刊出的《公路水毁严重 交通部门全力抢修》。另外,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28、29日的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分别刊出了“暴雨来袭 我们严阵以待”与“面对灾情 我们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这样的字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人心,让灾民知道他们的身后有很多力量在支持着他们。

    另外, 2013年年初在报道大降雪和6月的大降雨报道都配合拍摄了图片,这让读者如直击现场一般。而笔者查找了以往的突发事件报道,发现《今日千岛湖》所刊发的突发事件报道一般都使用了图片,这也是一大优点。

二、《今日千岛湖》突发事件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较为生硬

    党报作为政党的机关报,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一向十分严肃、认真。党报上的新闻报道相对而言也会显得更加严肃些。但笔者认为党报也可以在报道中体现活泼的元素,当然这必须是要按照稿件类型而定的,而突发事件报道也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较为活泼的语言。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报纸已经越来越被忽略,在笔者看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有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在《今日千岛湖》上同样存在语言生硬的弊病。不难发现,《今日千岛湖》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常会出现:据***介绍、各乡镇部门***、面对灾情……等词句。《今天浙中北还有暴雨 谢天谢地 雨势明天终于要减弱了》这是6月28日《钱江晚报》上关于大暴雨的标题,虽然《钱江晚报》不属于党报,但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借鉴其语言的多样、灵活。再如《钱江晚报》6月28日的《新东站附近的无名河水位暴涨  10余台水泵同时排水》,如果这篇报道生硬地表达为水位暴涨,那么读者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出来暴涨的程度,标题改为《新东站附近的无名河水位暴涨  10余台水泵同时排水》后,就十分地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二)角度单一 欠缺“人情味”

    笔者观察《今日千岛湖》的突发事件报道,发现其中不少报道都是关于灾情发生之后,我县各部门乡镇如何使灾情带来的危害最小化。笔者以为,这方面的报道不可缺少,但是我们试图可以多做一些关于受灾群众呼声的报道,关注他们灾情过后的日常生活,而不一味停留在全县层面上。

三、如何优化突发事件报道

(一)时间意识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作为媒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意识,容不得有任何时间的由于、耽搁,不能被动地临时应付,要专门制定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响应能力。当前,关于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人的共识。笔者以为,可以专门成立合理规范的新闻指导小组,在第一时间安排记者的调度配备和技术的支持,同时还有行政保障的支持,确保突发事件报道高效准确。

(二)做好突发事件现场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突发事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突发”,现场也有可能很快就被破坏,所以,这时候就要求记者在达到现场后立即做好资料的收集。记者要运用一切可能有效的手段多方征集资料,例如从当事人口中、当地相关部门处了解等等。曾经有一位工作多年的老记者告诉笔者,采访得越仔细,花的精力越多,写稿子花费的时间越少而且质量也越高。同样的,在做好资料的收集之后,更要以最快的速度在头脑里进行整理。整理资料有助于记者清楚哪里还有欠缺,还需要资料进行补充。

(三)记者的素质要求

    专业技术过硬、有新闻敏感、反应迅速等都是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素质。记者在采访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遇到严重毁坏的场面、伤亡等应该明确把握自身的角色。记者是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感情,但在采访过程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证采访的正常进行,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公众,记者则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功底,使用新闻心理学等理解被采访者,而不至于对他们造成二次损伤。

(四)人文主义关怀在突发事件中的体现

    突发事件新闻可以告知当前事件的讯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的真相,通过沟通情况减小负面影响对公众产生的冲击,并且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我们花精力去做突发事件就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引导社会走上正常轨道、向公众提供心理援助、安抚受创心理、发挥环境监测功能、做好总结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再次发生时有经验做好相关工作、培育公众抵抗灾难的健康心态。近十几年来,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事件报道中。首先要重视对事件本体的报道,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更加重视事件本身的报道。当然,事极必反,报道事件本身并不代表极力渲染,所以,我们应当把握分寸。其次,关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个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大而化之的新闻不能产生关怀弱者,促进救灾的正面作用。突发事件报道带给人的感受是悲痛、担忧、不安、恐慌等。但如果报道得当则会转变受众的这些不良情绪,使之重新振作。

(五)把握客观舆论导向 多角度进行报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时期,媒体更应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应该时刻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牢记自己所处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就如笔者在前面谈到的《今日千岛湖》中关于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不足之处:角度单一,欠缺人情味一样,想要使突发事件报道出彩,笔者认为除了把重点放在救灾减灾上之外,还可以尝试从其它角度进行报道。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多方位报道,报道的面更全更容易树立起公众的信心,同时也更能贴近广大群众。


【参考文献】
1、张建业:《今传媒―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2012年第一期
2、罗昶:《突发事件传播的媒介分析与应对――以媒介融合为视域》,2011年1月
3、施玲:《文化研究――广播电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