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应对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04 15:59:15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应对与思考

新闻部  徐 丽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逐渐迈入全媒体时代。千岛湖传媒中心亦是如此,向多元化全媒体转型,形成报纸、网络、手机报、户外屏媒、微博(微报)不同媒介传播新闻格局。而在这一变化中摄影作品如何适应发展变化?本文从观点、细节、影像表现力以及图片的选择与采用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全媒体;观点;细;影像表现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媒介的不断深化丰富,呈多元化发展,新闻传播逐渐迈入全媒体时代。

    千岛湖传媒中心前身为淳安日报社,当时传播媒介也仅为报纸这一传统纸质媒介,而随着发展及自身的努力,千岛湖传媒中心的传播媒介不断延伸拓展,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媒介向纸质媒介+新闻网+手机报+户外屏媒+微博(微报)转变,传播的范围、深度、广度不断增强,千岛湖传媒中心迈向全媒体发展。

    在媒介发生变化同时,各种媒介特点不一,传播形式不同,对新闻图片的要求就对应有各自的特点和需求。为此,就需要作出相对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各种媒介的需求,发挥各媒体特色。

一、全媒体起源和特点

    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体”,然而,这个具有超前意识的“omnimedia”却在无意中道破世界传媒业发展的玄机。

    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近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正是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全媒体传播呈现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等特点。

二、当前面临形势

    随着媒介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产生变化,从慢阅读走向快餐式、标题式、图片式阅读,由此,有图有真像、一图胜千言的新闻影像就越来越受追捧,在媒介中比重越来越大。

    从胶片到数码,从数码到手机,从专业到非专业摄影者,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摄影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目前从使用的相机、传输图片的方式,到刊发图片的媒介终端,还有摄影者的群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记者》杂志曾有篇文章提到,新华社“中国全球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人。

    当前新闻摄影可以说步入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全民摄影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原来信息源多集中在记者和通讯员手里,他们的稿件刊发到报纸上再转载到网络,而现在,平面媒体需要时刻关注网上信息,一些非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也会被通讯社和报纸采用,“平民记者”不断壮大并与专业摄影记者队伍形成竞争。

    这样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现在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带着笔,但一定所有人都会带着相机――那就是手机,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拍下照片的记者。除此之外,视频等动态影像也借助互联网被广泛传播着。近年来,荷赛也已经设立了针对流媒体的评选,即使在重大新闻图片评选中如在去年的荷赛和华赛中,都有从视频中截图的图片获得奖项。

    变化诸多,中国新闻摄影队伍也在变化中不断探索,应该说在经历了惊慌迷茫、努力适应、逐步掌握之后,目前已处于一个渐趋稳定的阶段。而于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许多报社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单一媒介形态向多元化媒体形态的转型,摄影记者通常不再只为某一份报纸提供新闻图片,而是提供给他所在报业集团或报社内的所有报纸、杂志、网络、手机报等多种媒体。传媒中心目前也是如此,摄影记者为旗下报纸、网络、手机报、屏媒等所有媒介提供新闻图片。但是,受其它媒介新闻报道源自于报纸影响,新闻图片基本是报纸的翻版,图片凸现各媒介的特色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如何应对之思考

    在谈摄影作品满足媒介特色需求之前,重要前提是无论使用怎样的技术、怎样的相机,终归被感动、被记忆的优秀作品才是衡量新闻摄影水准的重要标志。所以,无论媒介怎样发展变化,优秀的摄影作品仍是前提。

    评判作品的优劣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瞬间的把握、思想深度的挖掘、细节的抓取、情感张力的表现。这其间包含了三个要素:观点+细节+影像表现力。

(一)“观点”和“细节”

    在全民摄影时代,尤其是刊发的新闻作品,就更要求所拍图片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记录或者说拍清楚了,而是让读者通过阅读图片引发对事件的思考和回味,能被照片中传递的情感所感动,能够记住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细节,从而增加照片的“厚度”、“力度”、“深度”。也就摄影者的关注以及表现在作品的东西,就作者的观点。而这一点正如著名摄影师切斯•贾维斯曾说过:“最棒的相机,就是你带在身边的那一台。”也就是摄影者的大脑、思维。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是吃苦耐劳和勇敢无畏,还需要对事件的观察、把握、判断的能力,需要平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所报道领域的学习研究,需要突出采访拍摄中的人文关怀,还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不仅是缩短与被采访者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接近。

    相较于网络、手机报等快阅读方式,报纸则更需要这样“力透”纸背的作品。尤其是在专版上,当同一主题摄影作品编排在一起的情况下,观点的反应、细节的抓取就相当重要。而要获取这些,拍摄者的思想、观察力以及深入的采访很重要。就比如去年中心组织到金峰乡朱家村的“走转改”活动,正是有了沉下心来、深入生活、细心观察与思考,中心记者才各有斩获,抓取了很多有深度又感动人心的细节画面,这从其后专版刊出之好评就可见一斑。

    从这一点来讲,对摄影记者提出更高要求,除摄影技术的学习掌握之外,更要注重学习与思考,对报道内容要深入研究,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即心中有景,然后深入生活,抢抓细节,拍出有“厚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作品来。

(二)“影像表现力”

    随着媒介的变化,在影像的表现方面,需要不断适应形势,探索新的视觉规律。摄影记者的作品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屏幕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下,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规律都会发生变化,值得研究。

    比如大画幅里面营造小视觉中心点,如中国记者荷赛的获奖作品《营救跳楼新娘》,作为视觉中心的被救新娘在画面中比较小,而场景较大,交代了很多人在突发事件发生那一刻的状态。这样的照片如果在报纸的摄影专版上刊发,往往不如相同面积的特写等大结像照片更具冲击力。但放在屏幕上就不一样了,网络的海量存储使一个主题可以放许多图片,每张照片还可以得到单独展示,尤其是在流媒体中,对图片还可以得到单独展示,尤其是在流媒体中,对图片还可以运用推拉摇移、局部放大等手段,这会使读者在此类照片中读到更多的信息。

    再比如相同构图在同一专题中的重复使用,这种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去年荷赛肖像类组照一等奖《审讯室》,是摄影者用了7年时间的努力才得到拍摄机会。整组照片全部是警察局审讯室里每个接受审讯者的肖像,用被摄影者的情绪状态来讲述故事,几乎是同一个构图。这样组照在报纸摄影专版上较难处理,但放在屏幕阅读上读则非常适合。

    网络时代,读者的喜好更加多元化,图片的表现形式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但也需提防那些浮躁花哨的影像。我们的图片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看照片关注的其反映出的内容能否吸引和打动他,而非用什么语言和技法。成熟的摄影者会把技法巧妙地藏在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

    此外,目前图片的采用以及运用流程也值得探索和改变。从传媒中心办报纸的最初到目前几大媒介,对照片的采用仍基本是先报纸,然后才是其它媒介,几大媒介之间摄影图片“面孔”千篇一律,没有太大的变化。

    实际上,手机报、新闻网是最快发布渠道,尤其是新闻网海量存储使一个主题可以放许多图片,可以做到使图片新闻传播更为迅速、内容层次更为丰富。但目前,一、二版主图虽然要求记者交足三张照片,但最后报纸选用一张,无论新闻网还是手机报,出图的都是一张,效果受到影响。这尤其是一些大型活动,报纸受版面影响只能放一到两张图片,但实际上,活动内容丰富,在新闻网上仍是一两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二版主图要求记者交三张照片,说是一是给报纸编辑以选择余地,二是丰富屏媒图说新闻。但实际上为报纸提供主图与屏媒(新闻网)提供图片是有所区别的。报纸大部分是一图,所以基本采用特写或者大场景,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摄影者一般会拿出几个最佳特写或者大场景给编辑选,但实际上,作为屏媒(新闻网)来说,更理想状态是多层面、不同角度照片。所以,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明确图片提供不同媒介定位,便于记者操作。

    再者,随着时代发展,相机从胶片到数码化,手机从接听到相机化,再到自拍流行化,新闻摄影进入全民摄影时代,也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目前,我县拥有数码相机、相机化手机、能上网玩微博微信等人不断增加,可获得图片途径越来越广,但目前,传媒中心图片仍以摄影记者提供为主,丰富的图片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利用。这一点上,中央、省市媒体走在前列,建立了专门的图片管理中心,比如《浙江日报》,就建有视野网这一图片上传处理中心,全省各单位摄影者都可以通过签约网站提交摄影图片。传媒中心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如果因为技术等原因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考虑建QQ群交稿,或者新闻网在线投稿提高图片传稿容量,因为目前手机图片内存很多在2M以上,手机处理图片不方便,以至手机图片传稿不便。当然,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这个留待懂电脑传输技术的同志去考虑解决,本文仅提供简略思路。


【参考文献】
1、人民摄影第46期
2、网络有关资料